叢叢菱葉隨波起,明湖一片漾新秋。
金秋的清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的菱田之中傳來了陣陣歌聲,"湖水清清湖水長,麟湖兩岸好風光,夏天呀湖中青菱吐芬芳,你看呀家鄉一片新氣象……"幾位身穿藍印花布衣裳的菱農,穩坐在小小的橢圓形菱桶中。她們用手緩緩撥動湖水,駕輕就熟地游走在綠色的"水巷"裡,扒開密密麻麻的菱葉,採擷著一顆顆"躲藏"在葉下的南湖菱。
一汪湖水、成片綠秧,清風徐來、白鷺起舞,一切忙碌而有序,幸福的氣息如詩般扑面而來。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的菱田景色。
百姓腰包鼓 集體奔小康
南湖菱種植歷史悠久。1959年7月,嘉興馬家浜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一隻碳化菱,與現在的南湖菱相仿。經測定,碳化菱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
多年來,嘉興人種南湖菱、吃南湖菱、愛南湖菱,形成了獨有的南湖菱文化。然而,對於嘉興人來說,水鄉採菱的經典畫面,如今在南湖邊已然看不到了。早在多年前,南湖菱的種植地,悄然從南湖轉移到了秀洲區油車港鎮。
"我們全鎮有15個村都在種植南湖菱,幾乎家家戶戶的池塘裡都有。"跟南湖菱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油車港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吳桂榮介紹,油車港水網密布、水質較好,較適宜南湖菱生長。
每年9月到10月,是南湖菱的集中採摘期。作為"中國菱鄉"的油車港,目前南湖菱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平均畝產1500至2000市斤,產值2400至3200噸,每畝收入約3000元。
"南湖菱是嘉興的特色農產品,每年入秋后,飯桌上總少不了這道本地菜。"在很多嘉興人眼中,南湖菱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份獨有的記憶。
擁有這份情懷的嘉興人還有很多。於他們而言,南湖菱既是一道菜,又可以當水果吃,脆生生、甜津津,解渴又爽口,別有一番風味。
吃的人多了,南湖菱的市場也就打開了。"賣給飯店、超市農展位、蔬菜批發市場、小攤販等,供不應求。"吳桂榮說。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南湖菱產業,去年,油車港鎮鼓勵當地農戶充分利用水域轉變原有單一水產養殖模式,擴大南湖菱種植面積,並結合北部地勢低窪的實際,實踐發展稻田種菱,使單位面積產出更多效益。"我們與上級科研、農經部門合作開展南湖菱'提純復壯'等科研工作,通過一系列對南湖菱選種、生產、銷售環節上的規范和提升,進一步促進南湖菱特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吳桂榮表示。
南湖菱久負盛名,也與其獨特的外形有關。南湖菱又稱南湖無角菱,傳說乾隆下江南游南湖時,吃產自南湖的菱被菱角刺破了嘴,脫口道"小青菱無角豈不美哉!"皇帝金口一開,第二年南湖菱便沒了尖角,形如元寶,人們便以形取名"元寶菱"。
而一顆顆南湖菱也恰如一顆顆元寶,鼓足了百姓的腰包。
深夜,菱農忙著把剛採摘的新鮮南湖菱送出去。
干活有勁頭 生活有奔頭
深夜時分,幾個身影出現在了菱塘裡。她們坐在一米長、半米寬的菱桶裡,彎下腰和頭,不時翻開浮在水面的菱葉,指甲用力一掐,隨手往后一拋,新鮮的南湖菱就進了菱桶裡。清晨太陽升起時,她們身后的菱桶裡已經堆起了一座綠色的"小菱山"。
這樣的畫面,每年金秋時節都會在這裡上演。"為保証菱角新鮮,我們都是深夜摘菱,清晨往外送。"油車港鎮百花庄村種菱大戶李志根談起種菱的初衷,感慨萬分:"我從1999年開始做南湖菱生意,主要是從嘉興收了菱再往高速服務區送。風風雨雨十來年,什麼罪都受過了!"一次,他在去外省送貨的路上出了車禍,"兩輛大巴相撞,我飛了出去,到現在腰裡還打著鋼板。"因為做生意,他的左眼也失了明。
后來,菱角越來越難收,加上失明后外出送貨不便,李志根便萌生了自己種南湖菱的念頭。
2009年起,李志根開始了大規模的種菱生涯。清塘、選種、播種、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採收……每一個環節他都親自把關。"最多的時候我種了一兩百畝,一年就可以賣掉100噸。"李志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在他看來,現在的生活穩定多了,"我今年種了七八十畝,產量約2000斤,應該能賺個十幾萬元吧。"
除了出售新鮮的南湖菱,他還採用煮熟冷藏的方式,將菱角的銷售期拓展到了全年,一年能銷售六七十噸。
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但種菱的艱辛也有目共睹。"賺的都是辛苦錢!"在李志根看來,深夜的工作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每年的台風季,"南湖菱一老就會沉到水裡,所以必須趕在它嫩的時候就摘掉,無論刮風下雨。有時候台風一來,菱角能吹掉一大半。"除了辛苦,這還是個危險活。採菱大多在晚上進行,採菱人頂著頭燈,在黑漆漆的水塘裡穿梭,一不小心菱桶就會側翻。很多個風雨交加的深夜,李志根都披著雨衣穿梭在菱田裡,"幫忙摘菱角的大多是老太太,我必須確保她們安全。"
對李志根而言,能夠堅持下來,最大的動力便是家人的支持。李志根的大女兒今年34歲,自從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幫父親送菱。每天凌晨三點多,女兒都會開車幫父親往市區送貨,一直忙到早上六七點,再回鎮裡上班。"十幾年,她至少跑了四十萬公裡,車都跑壞了兩部。"說起女兒,李志根除了心疼,更多的是驕傲,"全家人一起努力,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嘉興,像李志根一樣堅持種植南湖菱的人還有很多。張海生便是其中之一。
和很多水鄉人一樣,張海生祖祖輩輩都是漁民,他打小就在水裡長大,靠打漁為生。漁民"穿鞋上岸"后,張海生就和家人一起種起了南湖菱,"從小家裡就有人種菱,耳濡目染就學會了。"
為了生計,他還做過很多工作,打過漁也賣過魚,當過搬運工也做過環衛工……后來,油車港鎮大力發展菱業,鎮農技水利服務中心便邀請張海生過來種植南湖菱,"最多的時候我種了三百多畝,收入比當環衛工高多了,生活也更穩定了。"
張海生敢闖敢干,沒售出去的老菱,隻有他敢剝了殼儲藏起來賣。"政府和農技中心不僅在技術上給予支持,還會幫我聯系市場打開銷路。他們是我堅強的后盾,我就隻管放手一搏!"張海生說。
別看他個子不高,但他很能吃苦。開車、開船、採菱、送貨,他都親自上陣,"這樣能省下不少工錢。"張海生樂呵呵地說,每年看到菱花一開,豐收的喜悅就涌上了心頭,"隻要肯干,小康不難!"
嘉興市油車港鎮池灣村的南湖紅菱。
菱角換新顏 生活換新貌
除了多年種植的綠菱外,油車港鎮池灣村種植的紅菱,也成了新晉"網紅"。
今年3月,嘉興市農科院在池灣村建立了南湖紅菱栽培基地,由千千生態農場提供場地和大棚建設,嘉興市農科院提供菱種和技術指導。7月下旬,"南湖紅菱"首次採摘上市。
與綠菱不同,南湖紅菱是種植在大棚內的。一般湖蕩裡種植的南湖菱要9月份才能上市,而南湖紅菱提前了一個多月,"秘密武器"就是這個可以調節溫度的大棚。同時,大棚內的水相對固定,沒有外來污染源,紅菱的品質也得到了保証。
建這些大棚,農場主徐平華投資了近一百萬元。而他之所以敢投"巨資",是因為有技術上的支持。2011年起,嘉興市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就開始用南湖菱與有角紅菱雜交,多代定向選育菱殼紅色的無角菱新品種。2017年,南湖紅菱初步定型,選育的新品種形狀與南湖菱相似,但果實顏色已具有粉紅的特點。
南湖紅菱採摘期較長,從7月下旬一直持續到10月底,促進了菱農增產增收。
"紅菱個頭比較大,整體產量也比綠菱高,一畝可以增產三五百斤。"徐平華介紹,南湖紅菱市場價也比綠菱高,剛上市時可達88元3斤,"紅菱一周可以採一茬,持續到10月份可採十多茬。估計每畝總產量可達到2000多斤,每畝效益超2萬元。"
菱角變了新顏,百姓的生活也跟著換了新貌。
除了開出"致富花",悠悠南湖菱葉田,也讓美麗的油車港鎮變成了"打卡地"。"南湖菱可以吸收水裡的顆粒物,有利於淨化水質,讓環境越變越好。"吳桂榮介紹,如今,"菱蕩秋色"已成為"秀洲八景"之一,很多人專門驅車來到油車港鎮欣賞菱蕩美景。
生活在這片水鄉的人們,祖祖輩輩都吃著南湖菱長大。於他們而言,每一年的金秋,是洒在菱田水面上金色的陽光,是菱桶裡紅紅綠綠的菱角,是苦盡甘來豐收的喜悅,更是小康路上的奮斗曲。
《德清踐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縣域方案》發布 人民網杭州6月26日電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資貿易人洽談會開幕。本次德洽會以“數智共建 德創未來”為主題,以“經貿合作精准洽談、高端人才強力聚引、營商環境優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廣”為主要內容,以“數智共建”為基底,以“線…【詳細】
浙江:到2025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9以內 人民網杭州6月25日電 (王蕭蕭)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舉行了“守好‘紅色根脈’,打造‘重要窗口’”主題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王蕭蕭攝 發布會結合“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新時代以來的…【詳細】
2021浙江高考分數線公布:普通類一段線495分 二段線266分 人民網杭州6月25日電 (王蕭蕭)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績及分數線公布。普通類: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錄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www.zjzs.net)、浙江考試微信或浙裡辦APP,憑准…【詳細】
6月26日,航拍中國動漫博物館。該館通體呈白色,形似祥雲。人民網 章勇濤攝
中國動漫博物館6月26日正式開館 人民網杭州6月26日電 (王蕭蕭)6月26日上午,全國首家“國字號”動漫博物館——中國動漫博物館在杭州正式開館。 據了解,中國動漫博物館是經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國動畫學會批准成立的“國字號”動漫博物館,也是杭州打造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和“動漫之…【詳細】
浙江桐廬:5G賦能促畬鄉蝶變 一畝田、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在浙江桐廬莪山畬族鄉沈冠村,村民們靠種田養魚就走上了致富路。 “過去,我們村每畝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實現萬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黨總支書記黃金源說。 稻田裡的傳感器可實時收集數據。人…【詳細】
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型誦讀活動。人民網 章勇濤攝
“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在杭州富陽啟動 6月24日晚,“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在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啟動。 作為“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的開篇首場活動,《筑夢富春·黨旗下的誦讀》由“初心”“奮斗”“征程”三個篇章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結合朗誦、紅色話劇、歌舞等多種藝…【詳細】
“雙西”合璧精彩蝶變 “杭州西湖日”活動正式啟幕 人民網杭州6月24日電 (金忠耀)今天下午,慶祝杭州西湖申遺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動正式啟幕。 行吟山水,一湖瀲灩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詳細】
浙江泰順:科技特派員送技術下鄉,助農共富裕 科技扶貧,建功立業。在浙江泰順縣,助農致富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員走進泰順田間地頭,到今年已是18個春秋。科技特派員們以黨建為引領,以“科技e聯”黨建聯盟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