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百萬 樣本小康”系列報道

嘉興豐義村:兩次挖“礦” 兩種滋味

應麗齋、楊薇、周曉潔、向徐娟

2020年10月29日19:07  來源:嘉興日報
 
原標題:豐義村:兩次挖“礦” 兩種滋味

【百萬村名片】

海鹽縣通元鎮豐義村位於嘉興最南端,因為背靠海拔102米的豐山,在一馬平川的嘉興便多了令人稀罕的資本。“靠山吃山”這句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強村口號,一直被豐義村喊到現在。只是,一樣的“靠山吃山”,別樣的發展內涵,豐義村也從“一村礦石半村灰”華麗蛻變為“一村綠意半村水”。村裡整合櫻花廊道、礦坑月湖、登山步道、河畔民居、休閑品茶、隧道探秘等景點,結合四季採摘、民宿度假、婚紗攝影、登山健身等鄉村旅游主題,面向長三角招攬游客。2019年,同時榮獲“浙江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的豐義村,村集體經常性收入近300萬元,其中四分之一就來自“美麗經濟”。

【強村之路】

同樣“靠山吃山” 別樣發展內涵

10月的豐義村,迎來旅游的旺季,田野流金溢彩,道路兩旁水杉高聳挺拔,農家小院依然花木扶疏掩映。

“平時每天接待游客一兩千,雙休日有五六千。上半年還在擔心受疫情影響,旅游收入可能會慘淡。現在看來,下半年會填補上半年的缺口。”豐義村黨委書記奕國華指著不遠處的豐山說,“這座山,是我們搞好鄉村游最大的賣點!豐山上開鑿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礦洞,如今成了網紅打卡點。很多人是沖著這個來的。”

礦洞是當年人工開鑿的備戰防空隧道,長達300米左右,貫穿整個豐山。走進洞穴,“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國改天換地”等一串串帶著時代氣息的標語,讓人可以想象到那些年的崢嶸歲月。

60年流金歲月裡,豐義村每一次生長拔節的聲音,礦洞聆聽著、見証著。

礦洞不遠處的礦坑月湖,曾經是豐義村炸山開礦留下的“傷疤”。

嘉興是浙江省唯一全境無山的地市。海拔最高的高陽山也隻有251.6米。像豐山這樣海拔隻有102米的小山丘便成了礦石的主要來源,以滿足筑路造房等基本建設的需要。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讓人們的思想得到大解放,謀求致富的豐義村開始了規模化開礦。高峰期時,村裡開辦了11個石料廠,1000多名村民從事這個行當,人稱豐義“石炮一響,黃金萬兩”,整個村子到處是運輸礦石的車輛。

靠著豐富的石料資源,豐義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上升,當鄰村人還在為溫飽問題犯愁的時候,豐義村卻背靠山丘找到了一條財路,1985年全村工業產值達100萬元,居嘉興市前列。“當年我們還鼓勵農戶購買電視機,凡購買一台,村裡補助100元。”豐義村原黨總支書記沈金泉說,當時電視機普及到了每家每戶,豐義村也成了嘉興市第一個“電視村”,社會上流傳的“有女就嫁豐義村”,讓村民出去挺直了腰杆!

然而,伴隨著豐義村的靜美被炸山的隆隆炮聲打破,老礦洞聽到村民的唉聲嘆氣越來越多。

有的人想到了未來:“石頭總有一天會被採光的。將來哪哈辦?”

有的人則憂慮當下:“青山破膛開肚,空中塵土飛揚,礦坑越挖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山體裸露、寸草不生。放炮的時候不是這家果樹被砸,就是那家屋瓦被崩。這個鈔票賺得心不安啊!”

有了金山銀山,丟了綠水青山。越來越多的村民已沒了最初的賺錢喜悅,可是,不炸山開石,又能干什麼?誰有這個魄力自斷財路?

“2006年,縣裡下了關停令。豐義村關停全部石料廠﹔2008年,村裡開始恢復和重建因採礦損毀的植被,復耕廢棄採石場。2016年,豐義村決定徹底轉型,尋求把‘美麗鄉村’變為‘美麗經濟’的實踐路徑。投入2500萬元,完成了‘豐義尋趣’八景的打造,礦坑變為月湖,廢料堆砌地成花海,緊固件加工廠變成了民宿,服裝企業成農家樂,並線廠打造成燒烤園……”奕國華說,從“毀山”到“披綠”,從“吃子孫飯”到“吃綠色飯”,村民們還通過了建設美麗家園的有關規定,禁伐、禁採、禁污寫進了豐義村的村規民約。

“為了遵守村裡規定,在過去12年時間裡,我先后兩次轉崗轉業。”村民姜瑞良說,“1984年我開始做礦石生意,算是賺得了第一桶金。不准採礦后,我開辦了通聯標准件廠,主要生產各種規格的螺母,年產值最高達1000萬元。因為技術含量不高,同行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村裡小型標准件廠、服裝廠、印染廠等‘低散亂’企業的增多,環境污染也嚴重起來,企業發展面臨招工難、效益低的困境。正好村規民約出台,我干脆關停了企業,將1400平方米的車間交給村裡,經過重新設計、裝修改造,如今,舊車間成了一個集開會、活動、娛樂、體育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大禮堂。”

禮堂裡傳出的笑聲和歌聲,時時回蕩在礦洞的上空,成為豐義村的另一種文化風景。

穿過礦洞,便是滿山茶園。豐義村的茶場就在這裡。春天,可以帶著親朋好友一起體驗採茶制茶。在茶園中間有一座樓,人稱“飄樓”,意謂樓如飄在茶園的綠濤之上。坐在“飄樓”之中,一邊品茶一邊放眼四望,遠處有依豐山而建的民居,白牆黑瓦,庭院深深﹔穿村而過的秦溪河兩旁青磚傍岸,綠樹依依,古意石埠點綴﹔近處則滿目皆是碧綠的茶樹和翠竹,馨香沁鼻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現在,我們豐義村除了海鹽本地的游客外,還吸引了嘉興、蘇州、上海等地的客人。2019年,共接待觀光團隊458個,接待游客15萬多人次。今年,豐義村共享田園康養項目‘豐義院子’已正式運營,‘上海雁峰國際營地教育’‘悟空俱樂部兒童平衡自行車’等多個項目也已落戶豐義村。我們發現,美麗鄉村是一個金礦,為了挖好這個礦,現在大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更強了,無論是植被,還是河道,都全力避免被破壞和污染。在我們豐義人眼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寶。”奕國華說。

【記者手記】

一樣的靠山吃山,一樣的挖“礦”,卻是不一樣的發展內涵,給老百姓帶來的是兩種不同的心境。從“千瘡百孔”“狼煙四起”到綠水青山盡收眼底,豐義村的實踐告訴我們,用犧牲環境換來的一時富裕,終難以實現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強村,隻有把每一步向上的腳印鋪展在綠水青山間,強村的推力才能持久綿長!

(責編:張麗瑋、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