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營經濟之都”續寫新傳奇

王麗瑋

2020年10月30日10:08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十個溫州人九個商,還有一個會算賬。”提起溫州,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地人善於經商。走遍世界的溫商,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將一個個財富夢變為現實。

秉持著“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創新”的溫州人精神,近代以來,溫州抓住改革開放機遇,先闖先試,闖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子,“溫州模式”享譽海內外。當下, 溫州更聚焦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開啟了民營經濟發展新征程。

近日,人民網城市人文影像系列短視頻《城·事》攝制組來到溫州,探尋這座“民營經濟之都”的轉型升級“密碼”。

依山拓海,溫州人“敢為天下先”

9月初,台風“美莎克”臨近,海上風起雲涌。而在東海之濱,華燈初上的溫州五馬街上人頭攢動,小商品琳琅滿目。皮鞋、服裝、手表……不少老板正在賣力向顧客推銷自家的商品,而他們的生產工廠,不少就在隔著幾條街的不遠處。一些店鋪裡,還設立了直播間,隨著網上下單,小商品從溫州銷往世界各地。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在街上行走時,依稀能聞到咸咸的海風。不同於其他沿海城市,溫州多山,人均耕地不足半畝。歷史上,面對人多地少的現狀,溫州人不得不走出去,到外面尋找機遇。依山拓海不僅是溫州的地理區位特征,也是甌越文化的基石,它造就了溫州人守土與冒險的雙重性格。“平安二字值千金,冒險半生為萬貫”,是溫州商人的真實寫照。

“那時擺攤做小買賣,抓到是會被處理的。但是生活實在艱難,我豁出去了,在自家門口擺了張小圓凳,上面放了花布頭、紐扣、針線……”在溫州華妹服裝面輔料市場,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談起40年前第一次做買賣時場景如是說。

“中國第一位個體工商戶”章華妹。溫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章華妹的生意從一顆小小的紐扣開始,每天起早貪黑進貨賣貨。聽說蘇州、上海的紐扣好,她便千裡迢迢跑去看貨,“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她的真實寫照。因為本錢少,每款紐扣隻進100 顆。賣十幾顆紐扣,利潤也隻有幾分,但她一直堅持著,積少成多,慢慢生意越做越大。

在章華妹的店鋪裡記者看到,櫃台上擺放著千種紐扣,琳琅滿目,數不勝數。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分得清清楚楚,什麼樣的扣子到她手裡一掂量,成色、價格便知道七八分。如今的章華妹已成為多家紐扣廠家總代理,擁有自己的公司,自主設計紐扣,產品銷往多個國家。即便如此,她穿著依然朴素,接單發單經常親力親為。

沿著市場走一圈,記者發現,像章華妹這樣的人還有許多,他們多是從鐵井欄、環城路、木杓巷的“馬路市場”走出來,賣的多是花邊、針線等小東西,利潤微薄,但就是憑著“不怕吃苦”的精神,愣是把小生意做成了大買賣。

“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講盡千言萬語,歷經千辛萬苦。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談到溫州人的經商之道時這樣說。從蒼南漁村走出的王均豪,從擺地攤賣徽章開始,用24年時間締造了一家民企的輝煌。華儀老總陳道榮為了推銷電器,在茫茫大雪的青藏高原步行85公裡,拿到第一桶金。溫州人憑借著農民的勤勞、漁民的勇敢,敢闖敢干,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闖出了一條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路子。

創業創新,企業家精神代代傳

走進溫州工藝美術研究院,宛如走進一座大觀園,甌繡、黃楊木雕、石雕、甌塑……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精美絕倫,讓人嘆為觀止。在施成權大師工作室,記者被一件雄獅雙面繡吸引住了,隻見它雙面異色異樣,白獅子和金獅子在旋轉之間不斷轉換,十分精美。不僅雙面繡,有著悠久歷史的甌繡為了適應當下市場,十分注重創新,還發明了攝影繡、水墨繡等。

雄獅雙面異色繡。何卓彥攝

溫州被稱為“百工之鄉”,歷史上,手工業與商品經濟繁盛。在刺繡、漆器、瓷器等諸多領域,以技藝精湛高超名揚全國。據記載,兩宋時期,漆器盛行,溫州漆器的商鋪開遍各處,他們以家庭作坊形式經營,並迅速佔領市場。有些溫商還會在漆器上刻上“上牢”字樣,意指產品非常堅固,十分善於“打廣告”。

“我們溫州人善於發現商機,更善於抓住商機,不斷創新。”見到溫州本土企業家、浙江偉明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項光明時,他這樣說。二十多年前,搞機械出身的項光明敏銳地發現國內的垃圾焚燒設備都是進口貨,但因為國內垃圾含水量高等原因,這些進口設備常出現“水土不服”情況。他認為這是個商機,便開始帶頭搞研發。

2000年東庄垃圾發電廠建成,從項目施工到投用僅不足1年時間。它創造了當時垃圾焚燒發電廠的三個全國“第一”,第一家全部採用國產化設備、第一家由民營企業以BOT方式投資建設、第一家使用自主研發爐排和煙氣處理系統的垃圾發電廠。如今,項光明不斷拓展商業版圖,公司業務遍布世界各地。

年屆六十的項光明有三個孩子,他常常教育子女要堅守主業、善於創新。2016年,項光明的二兒子項鵬宇學成歸來,加入了父親的公司。項鵬宇組建了一支碩博士研發團隊,“瞄准”垃圾處理的細分領域餐廚垃圾處理進行專項研發,由此拿到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其中,水處理科研項目曾獲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吃罷晚飯,我經常和父親一起散步,聊企業的未來發展,聊行業的走向,也聊對身邊事情的看法……”項鵬宇坦言,他的許多經營理念都與父親一致。在項鵬宇看來,年輕企業家在新一輪創新轉型中,要將傳承與創新緊密結合,才能帶領企業再一次提升和發展。

在溫州創二代王愷主導下,環宇集團加快智能化改造,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盟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康奈集團總經理鄭萊毅致力科技研發,帶領老品牌走上了創新發展之路……溫州本土經濟學者馬津龍認為,企業家精神最關鍵的就是創新。正是秉持著這種創新精神,溫州民營經濟加快從粗放型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從“溫州制造”向“溫州創造”轉變。2019年,溫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在全國城市的位次提升5位,重返全國30強。

“走出去”“引進來”,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走進溫州全球貿易商品港,仿佛走進了一座“世界超市”,來自40多個國家的3萬多種商品整齊擺放,任人挑選。這些商品,都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溫商帶回來的。

溫州歷史上是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繁華程度堪比被稱作“人間天堂”的杭州。“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繞畫樓。”宋代楊蟠的詩描述了古時溫州城鄉景象。近代以來,溫州人紛紛走出去開疆拓土: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哪裡沒有市場,哪裡就有溫州人在開拓市場。

記者從世界溫州人家園了解到,目前170多萬溫州人把溫州店、溫州街、溫州村、溫州城開遍了全中國﹔60多萬溫州人更是將“溫州”的印記,烙在了世界五大洲131個國家和地區。近600家溫州商會和社團組織為在外溫州人“抱團打天下”提供了有力支持。

“溫商基本是‘草根’,他們沒有什麼背景,外出沒有什麼靠山,他們隻有抱成團才能生存。”一位在外溫商說。杭州市溫州商會利用溫州人的人脈資源,全面對接杭州各大銀行,一起為60多萬在杭溫州人構建金融服務體系。商會還梳理了100多項服務內容,為新到杭州創辦企業的溫州人提供各式服務。

“很多時候,商會對於企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商會成員經常性接觸,其產生的化學反應,往往會超乎我們的想象。”杭州市溫州商會會長陳建華說。

而在海外的溫州商會更是溫州商人征戰商場的利器。經營上遇到困難,“溫姓”商城會集體營銷,集體出擊﹔遭遇災難,愛心更是通過商會從四面八方涌來。今年年初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商行天下的溫商發揮營銷網絡優勢、供應鏈優勢,及時全球採購戰疫緊缺醫用物資,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疫力量。

溫商返鄉開辦民宿。趙晨攝

“走得再遠,也忘不了家鄉的味道。一勺魚丸湯,一塊魚餅,一碗豬臟粉,都會勾起人的思鄉情。”一位在外漂泊多年的溫商說。近年來隨著溫商回歸的號召,越來越多走出去的溫商回到家鄉,投資興業。90后黃靖是溫州文成人,前年他投資700多萬元將老家的房子重新翻修,建造了寒舍迴塘民宿。黃靖表示,開辦民宿過程中,政府給予了很多理念上的指導。不僅如此,當地開辦的華僑研修班也幫助僑商們更好地融入溫州。如今黃靖的民宿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去年營業額達到360多萬元。

溫商回歸為溫州再造改革開放新優勢、再創高質量發展新輝煌注入新的動力。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智慧、資本、人才等發展要素在溫州充分涌動起來,匯聚成發展合力。2019年,溫州市在冊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戶,每9個溫州人裡,就有一位“老板”。即便遭受疫情影響,前三季度溫州市經濟增長依然強勢由負轉正,GDP增速排位逐季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回升向好,實現了“一季穩、二季紅、三季進”。

(責編:王麗瑋、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