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入圍全國化工園區十強榜單

嘉興港區跑出高質量轉型發展加速度

遲偉濤

2020年11月01日08:58  來源:嘉興日報
 
原標題:嘉興港區跑出高質量轉型發展加速度

  “2020年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近日在福建漳州舉行,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了“2020中國化工園區30強”名單,嘉興港區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在全國近700家化工園區中脫穎而出,再次入圍30強名單,列第九位。據悉,該園區已連續8年入圍全國化工園區30強,此次更是繼去年后再次入圍十強。

  根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單位投資強度884萬元/畝,列全國第三﹔單位面積產值達666萬元/畝,列全國第四﹔單位面積利潤54萬元/畝,居全國前列。

  聚焦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年來,嘉興港區積極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已成為我國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產業基地之一。區內落戶化工企業41家,包括英荷殼牌、德國巴斯夫、日本帝人、韓國曉星、三江化工、嘉興石化、合盛硅業等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本土培育上市公司3家(三江化工、合盛硅業、嘉化能源)。

  目前,園區形成了一批隱形冠軍企業和行業單打冠軍(累計已達12家),合盛硅業作為全球有機硅行業龍頭企業,工業硅產能達70萬噸,市場佔有率世界第一﹔浙江信匯鹵化丁基橡膠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世界第三﹔德山化工氣相二氧化硅產能佔全國的40%左右,排名全國第一,是全國最大的氣相二氧化硅生產基地。

  港區堅持“畝產論英雄”,剛性實施“騰籠換鳥”、兼並重組、強鏈補鏈,按照化工新材料園區市場主體3年減少1/3、5年減少1/2的目標,加快推進兼並重組及騰退。同時強勢推進低弱散企業“退散進集”,累計整治騰退企業(小作坊、商鋪)200余家,新設股份公司18家,基本實現低弱散企業全部騰退整治。

  與此同時,港區秉承“生態、低碳、循環”的理念,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特別注重化工園區的資源綜合利用,在副產品和余熱、中水、低濃度酸、氫氣、氮氣、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方面實現了全部回收利用。區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產品與副產品之間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關系,關聯度達到了99%以上。

  據了解,港區改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及區位優勢,科學有序開展產業鏈招商,目前已形成聚碳酸酯、有機硅、環氧乙烷、PTA、甲醇制烯烴等多條具有競爭力及行業隱形冠軍的產業鏈。

  持續深化數字化發展

  嘉興港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要求,聚焦發展數字經濟,繼續深化“兩化”融合,積極致力於傳統行業數字化改造,同時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堅持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為根本原則,秉承“安全、創新、綠色、智能、協調”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數字經濟特色發展區域。

  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浙江省產業集群“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和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嘉興港區高度重視智慧化園區工作。通過建立統一大數據中心平台,全面提升園區智慧業務系統,實現園區企業信息高度集成、業務模型驅動、產業信息共享、安全高效,實現從原材料進廠、生產加工到產品出廠全過程的智能化生產及管理。

  截至目前,園區已有24家企業實施智能工廠建設,累計投入5.8億元進行智能化項目建設,19家企業智能工廠通過專家驗收,其中嘉興石化智能工廠項目被工信部列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項目。

  堅決守住安全環保底線

  一直以來,嘉興港區充分認識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始終以“嘉興無小事、事事連政治”的高站位,以最高標准、最嚴要求、最實措施,嚴格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堅決守住安全和環保底線。

  目前,化工園區已實現全封閉管理,所有進入園區的車輛必須在園區封閉系統登記,非園區企業車輛進入園區須提前報備。港區自建有危化品物流協同系統,涵蓋企業方、承運方、司機等相關信息,把控危化品運輸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系統信息與省交通運輸系統共享,以實現信息互聯。

  除此之外,港區結合化工新材料產業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的要求,整合港區各類應急救援資源,納入所有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動態信息,以快速響應突發性化學事故為主要工作目標,建立嘉興港區應急響應中心。自2009年3月18日,首家危化品企業將監測信號主機接入以來,共接入重大危險源視頻探頭314個,可燃、有毒探頭848個,實現了園區重大危險源監控全覆蓋。

  環保方面,自2019年起,嘉興港區創新開展“兩無一化”創建,“兩無一化”即無異味園區、無異味企業和園區景區化,重點抓好治氣、治水、治廢三項重點工作。截至目前,港區共43家企業已全部通過“無異味企業”驗收,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隨著園區新污水處理廠的建成和污水管網覆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園區工業廢水收集處理率達到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園區建立工業固體廢物交換平台,實現企業之間廢物的交換和資源化利用。園區內企業產生的工業固體廢物一部分由企業自主通過回收、加工、循環、交換等方式利用,其余部分由專業處置單位上門收集,集中處置利用。

(責編:艾宇韜、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