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閃耀出生態文明的光芒

麗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育出金牌大米

李倩、葉禮標、姚周圓

2020年11月02日11:04  來源:麗水日報
 
原標題: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育出金牌大米

日前,在中國·黑龍江第三屆國際大米節的品評品鑒活動中,產自麗水青田縣的兩款籼米產品“勿忘農”和“漁米情”包攬了籼米組金獎第一名和第二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冠軍米”。

青田稻魚米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生產方式下的產物,有1300多年歷史,“稻魚共生系統”是全亞洲首批農業非遺,也是我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稻魚共生系統”以稻護魚、以魚養稻,水稻為魚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和食物,魚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兩個不同的物種通過原始協作、自我完善和平衡,形成科學的生態系統,成就了安全綠色、口感香糯的青田稻魚米。該縣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吳敏芳介紹說,“稻魚共生系統”不僅給農民帶來好收成,還帶動了當地旅游及餐飲的發展。

借助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國際性品牌,通過標准化種植、品牌打造、優化包裝,青田稻魚米成了2018年世界地理信息大會的指定餐飲大米,並成為大會合作推廣品牌。同時,在全市率先與阿裡巴巴“聯姻”,成功入駐盒馬鮮生,成功躋身中高端大米市場。

“這個金獎獲得我覺得實至名歸!”青田小舟山村的稻田上,連片水稻隨風搖曳,種稻大戶劉永如彎下身,捋了捋身邊的稻葉,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2004年,他放棄在外地的生意,回到老家種稻養魚,但因山多田少難成規模,而且人工成本很高,形不成市場優勢,種田根本賺不到錢。

為破解山區農業發展瓶頸,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現狀,青田縣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改革創新,成立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農產品的種植規劃、分配落戶及收儲營銷,逐步形成了農民分散種植、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准、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等“五統一”的新型種植模式。

此外,青田縣還以稻魚米為試點產品,在舒橋、小舟山、方山等鄉鎮發展稻魚米產業基地6000畝,推廣應用稻魚生態種養技術。青田縣的“稻魚共生”全產業鏈提升綜合扶貧試點項目,還獲得省級扶持資金3000萬元,稻魚米精加工、種植技術推廣、品牌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稻魚米的品質好了,品牌響了,市場反響就更好了。青田縣供銷社主任鄭曉敏說,每公斤稻魚米的零售價已經從過去的6-8元一躍至15-30元,目前全縣“稻魚共生系統”總種植面積達5萬畝,農民稻魚米畝均可增收近千元!

(責編:康夢琦、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