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陽明文化打造道德高地

寧波余姚:崇德向善處處景

2020年11月07日08:05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余姚:崇德向善處處景

  26年義務教授太極拳的國際精武A級裁判王耀芳、獻出309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挽救患者生命的褚華杰、挖掘寧波余姚500余種民間文獻的基層文化員張川……近日,2020年第三季度寧波“余姚好人”榜揭曉,由6名余姚企業家發起、全民共同捐贈的“姚文德”基金將為10名“余姚好人”發獎。

  在余姚,像這樣民間設獎、群眾評獎、好人獲獎的道德基金和獎項達140余個。“基本上是月月有獎、季季有榜,3年來已評選出115名‘余姚好人’,涌現出78名‘感動余姚’新聞人物。”余姚市文明辦負責人介紹。

  這是余姚近年來活化利用陽明文化、建設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成果。“‘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王陽明先生追求的人性至善圓滿,已成為余姚的一大文化基因。”余姚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負責人說,挖掘陽明文化中“致良知”“知行合一”“明德至善”等內在精髓的當代價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體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自信。

  每個周一中午,余姚中學的校園電視台會播放一檔“傳習不輟,實獲我心”欄目,由一名學生誦讀一句陽明先生名言,並講講自己的實踐體會。學校還開設了“陽明實驗班”、推出“心動力”校本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補充輔導,形成獨具特色的良知育人模式。“就是激發學生崇德向善的內心力量,試著從‘他育’走向‘自育’。”余姚中學副校長汪亞萍說。3年來,余姚開展陽明文化進機關、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五進”活動,相關宣講活動已舉辦300余場,聽眾達5萬人次。

  這些天,余姚市臨山鎮邵家丘村的阮秋橋忙著整理一沓沓《“美麗家園”建設農戶庭院整改意見表》。作為村民選出的30名“微網格長”之一,阮秋橋明顯感覺到,以前村裡事隻有村干部盯著,現在全村人盯著,細微問題一個個都被揪出來了。這是余姚活化巧用陽明文化“良知善治”推出的一項基層治理創新——“阿拉一起來”,3000多支志願者隊伍、數萬名基層群眾成為基層自治的“當家人”。“從‘崇德向善’的個人品德修養到‘知行合一’的良知善治,打通了傳統與現代的通道。”余姚市文明辦負責人說。

  在余姚,每一件善行義舉都會被“文明軌跡”大數據記錄。余姚市委宣傳部、余姚市大數據局與余姚農村商業銀行聯合推出微信“道德銀行”小程序,打通了全市265個行政村的農戶數據,根據他們平時參加志願服務和社區活動、文明行車等文明軌跡,測算出每個人的道德積分。臨山鎮村民何建良在“道德銀行”裡有53萬元道德貸款額度,最近,他因紙箱生產銷售資金緊缺,馬上在小程序上發起30萬元貸款申請,不到10分鐘,“道德貸款”就到賬了。大到貸款,小到免費停車、理發優惠等,“道德銀行”可以“兌換”315項禮遇激勵項目。余姚用“智治”構建起一個“好人有好報”的誠信體系,從而激發更多群眾崇德向善,讓這股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3年來,余姚全市刑事案件年均下降9.8%,民事案件訴訟量年均下降16%,全市社會矛盾調解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謝曄、陳醉、謝敏軍)

(責編:金忠耀、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