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康夢琦

2020年11月15日15:53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認為,分布於錢塘江上游和靈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我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此外,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証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

值得探尋的是,萬年上山遺址背后,有著怎樣的發現之旅?封閉的歷史是怎樣被一點點剝開的?一萬年前那粒炭化的稻米裡,又綿延了怎樣的人類文化基因?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

一個遺址,指向未曾涉足的萬年文明史

漫步於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園內的一草一木、一器一坑,都像是跳動著的生命體,七嘴八舌地講述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1996年春,為配合杭金衢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沿線進行了文物勘查,並在諸暨次塢樓家橋發現了全程中唯一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從1999年春到2000年夏,樓家橋遺址進行了三期發掘。遺址早期發現了前所未見的陶器組合,它們雖與河姆渡文化共存,但又具有不同的個性。這個發現令發掘者很興奮。

於是,考古隊決定將工作深入進行下去,在遺址周圍地區調查發掘,以探索小區域文化與河姆渡等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浦江、諸暨、蕭山三縣(區)在內的"浦陽江流域"考古概念,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了出來。

2000年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開了浦陽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調查,研究員蔣樂平任領隊。在與浦江博物館聯系后,考古調查隊得到了位於黃宅鎮一處遺址的信息。9月21日,考古隊赴浦江實地踏勘,決定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次日,他們在東側道路邊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地層,出土了魚鰭形鼎足、有段石錛等。

考古隊緊接著對遺址周邊地區展開了調查。該遺址西邊是一丘約四五畝的耕地,考古隊在耕地中部布了一個小探方。9月27日,探方下發現了一件完整的陶鼎,接著又發現了陶罐、陶豆等器物,大家認為這裡可能有一座墓葬。

經擴方發掘后,考古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墓穴的邊界,並確定這是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墓葬。這一發現讓蔣樂平又驚又喜:"在區區一平方米范圍內就發現了一座墓葬,是否意味著這裡有一個密集的墓葬區?"

一時間,考古隊主要人馬都集中到了這裡。他們決定繼續將調查范圍向周邊延伸,第一目標鎖定在黃宅鎮渠南村北的一個高地(后定名為上山)。

經過試掘,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夾炭紅衣陶片、石磨盤、石磨棒、石球,初步認為這是一處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2001年3月,考古隊員對上山遺址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發現了一座由三排柱洞構成的結構完整的建筑基礎,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大口盆殘器,以及大量的夾炭紅衣陶片、石磨盤、石磨棒、石球等。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殘破的陶片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稻殼遺存。

這個遺址的年代是否與馬家浜、河姆渡文化相當?石磨盤、石磨棒用來做什麼?大量石球為何未見於以往發現的其他遺址?陶片裡的稻殼又是怎麼回事?不久后,蔣樂平帶領考古隊轉移到了跨湖橋遺址,但這些疑問依然久久盤桓在他心底。

2002年初,在偶然得知北大考古與文博學院可以用微量碳素進行碳14年代測定后,蔣樂平趕緊托人將幾個不同層位的夾炭陶標本送去檢測。測年結果顯示,遺址距今約11400年到8600年!

"過去我們說浙江七千年,河姆渡是浙江歷史的源頭。"蔣樂平說,"上山遺址的發現,又把浙江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

2003年,中國文物報頭版頭條刊發《浙江浦江縣發現距今萬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一時間,上山"風乍起",吹皺了考古界的"一池春水"。國內外考古學家紛紛來到浦江上山實地考察,嘗試用多學科的先進手段採集更多遺址信息。

斗轉星移。這個曾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萬年上山,就這樣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欲向世人傾訴那滄海桑田的往事。

夾炭陶片中的稻殼

一粒稻米,記錄了一場曠古遙遠的革命

東經199°58′179〞,北緯29°27′22〞,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一粒夾炭陶片中的炭化稻米,靜靜地躺在展櫃中。從屋頂傾瀉下來的,是一萬年后的陽光。

"上山遺址最令人矚目的發現,是距今萬年之前的稻米遺存。我們可以通過放大鏡來看一下這些陶片,裡面的稻殼、稻葉的印痕非常清晰……"11月13日,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解說員為研討會與會人員介紹道,"一萬年前的先民把我們現在看似沒用的這些稻殼、稻葉碾碎后羼和到陶器的制作當中,一是為了減輕陶器的重量,二是增加它的粘接性,防止在燒制過程中開裂。"

正是這種純工藝的技術行為,幸運地保存了一個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碼:人類種植水稻的歷史,在上山遺址之中找到了源頭。

2003年,在上山遺址年代得到初步確認后,發掘者們開始關注起了夾炭陶羼和稻殼這一重要現象。

稻作農業究竟誕生於何時何地?長期以來,關於稻作農業的起源問題,由於標准不容易掌握,專家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在上山遺址出土的幾乎所有夾炭陶片中,都發現了稻殼遺存。"這說明那個年代對稻的利用已有了相當規模。"蔣樂平說。

夾炭陶片中的稻殼遺存被發現后,考古學家們又對遺址土層進行了浮選,發現上山遺址早期文化地層中出土的一些紅燒土殘塊內,也摻雜了大量的炭化稻殼。

經植物考古學家研究,上山稻米兼具馴化和野生的雙重特征。負責進行植物浮選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上山文化時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過系統的浮選法在層位清晰的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最早的稻米遺存。

"上山遺址發現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証據鏈,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蔣樂平介紹,上山稻米的馴化和栽培特征很明顯,上山遺址稻殼中保留的小穗軸出現了折斷的痕跡,這不同於過去發現的野生稻谷粒自然脫落的平整離層。

此外,在上山遺址出土器物中,還有諸多鐮形器、石片石器及石磨盤、石磨棒等石器。而上山陶片中稻葉、稻殼並存,是"掐穗"收獲的伴生現象,這也不同於野生稻的"敲打""搖落"收獲法。"高倍顯微鏡發現的微痕顯示,上山遺址出土的鐮形石刀、石片石器等器物上,發現了禾本科植物的痕跡,有理由認為這些石器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盤和石磨棒則可能是稻谷的脫殼工具。"蔣樂平說。

為了驗証這一假想,鄭雲飛等植物考古學家挑選了稻殼遺存保存較清晰的幾件標本進行了研究,並選取陶片進行植物硅酸體分析,結果在許多陶片上都發現了稻葉片運動細胞的扇形硅酸體。"實驗室分析表明,上山時期雙峰型植硅體已有27%被判斷馴化稻,扇形植硅體也有同樣的體現。"蔣樂平說,"綜合各種現象及實驗結果,我們認為,上山已經有了人工選擇的栽培稻出現,也有了包括收割與加工在內的一套完整的農業體系。"

上山在世界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問題上,交出了一份有分量的答卷。而一萬年前夾炭陶片中羼和的那一粒稻米,也顛覆了洞穴階段粗陋夾砂陶的傳統形式。它似乎在告訴我們,歷史已經翻開了革命性的一頁。

考古中發現的居址

一縷炊煙,微醺了數千年的江南鄉野

"上山文化有兩大文明的表現:一是當時已經有了栽培稻,人們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了﹔二是上山人開始過上定居生活,建造木結構的房子……"解說員的講解,將大家的視線拉到了上山考古遺址公園A館前綠油油的草坪上,"曾經在這裡,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組排列有規律的柱洞,這些柱洞是柱子腐爛后的遺跡。當時人們挖坑埋柱、披蓋茅草,建造房子,過上了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

2001年,在對上山遺址進行第一次挖掘時,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座長11米、寬6米,由三列整齊的柱洞構成的比較完整的建筑基礎。這種建筑形式跟河姆渡的杆欄式建筑非常相似,但河姆渡遺址長期浸沒在地下水位之下,一些木構件、榫卯都保存較好,而上山遺址中的木頭等都已腐蝕了。后經考証,上山遺址的木構建筑基址被確定為建筑形式的鼻祖。

繼三排柱洞后,越來越多不同於以往的遺跡、器物被發現。透過歷史的風塵,如何追尋萬年前上山先民的生活軌跡和生產方式?那埋在地下、距今約1萬年的上山,將以何種面貌向我們展示當時的人類生活?

為了探尋更多秘密,蔣樂平等人開始了漫長的探索。而打開這把神秘大門的鑰匙,便是那沉澱了萬年的泥土。

泥土以千年為節奏,一層一層地剝離。炎炎烈日下,滂沱大雨中,考古隊員們蹲在坑洞上方,用平嘴鋤敲打的反作用力來感知不同年代的土層,分辨其中埋藏的器物的年代。紅土還是黃土、細膩還是粗糙、粘連還是鬆散,每一處細微的差別,都是指引年代的密碼。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以排柱式木結構建筑為主要特征的居住遺址,在上山越來越多地被發現。而世界上最早的環壕遺跡,也逐漸浮出了地面。"以前為了保護村落,用環壕把村子圍起來,就像護城河一樣。環壕是村落的象征,也是定居的重要証據。"蔣樂平說。

如今,這個寬4米、深2米的環壕出於保護的目的已被回填,但封塵的遺址掩蓋不了聚落定居已成為上山生活模式的事實。

夾炭陶、水稻、灰坑、柱洞、居址、墓葬、環壕……上山遺址的豐富遺存,是東亞地區農業定居生活的寫照。具備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級村落",在錢塘江上游的河谷地帶率先出現了。

中國南方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的兩個類型是"洞穴"和"曠野",隻有具備長期定居特征並形成聚落群的曠野遺址,才能稱得上是"村落"。在中國迄今發現的距今萬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大多為洞穴、山地遺址類型,而上山遺址位於浙中盆地,四周平坦開闊。"上山遺址中,人類告別穴居后的第一個村落,在浦陽江畔出現。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曠野遺址,也是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一種全新選擇。"蔣樂平說,人類從上山開始從穴居走向了曠野。

中國考古學界泰斗嚴文明為上山題字"遠古中華第一村"。11月13日下午,"遠古中華第一村"揭牌儀式也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林木蒼蒼,溪流潺潺,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遺跡館內,工作人員的講解,為大家還原了上山人的一天。"這邊是我們模擬的上山人開始造房子的場景。到一萬年這個時間段,人類開始擺脫穴居野處的岩洞生活,披荊斬棘地來到上山這個相對平坦開闊的山前台地開始了棚居生活……"解說員繼續介紹,"上山處在新舊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打制石器可能是當時的生產工具和生活日用器具,邊緣比較鋒利的可用來當剖魚、割肉的小刀﹔磨制石器石球等可用作石錘,還可用於狩獵和採集,石磨盤可加工堅果和其他澱粉類塊莖食物……"

那繚繞了江南鄉野數千年的裊裊炊煙,在浦陽江之畔,升起了溫馨的第一縷。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

一種文化,標志了東亞稻作文明的源頭

"江畔明珠浦江城,上山遺風潤萬民。仙華山景白石灣,江南鄭氏第一家。塔影綠叢生氣盈,萬年青史世代綿……"2006年11月7日,在"中國第四屆環境考古學大會暨上山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環境考古學會名譽會長周昆叔為上山賦辭。

當天上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20個省市50多家科研單位的151名專家學者,對上山遺址的年代、內涵等進行了學術研討,認為上山遺址的發現奠定了長江下游流域文明的基石,"上山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山遺址發現了長江下游地區迄今最早的稻作遺存,對稻作農業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當天下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

時光流轉。2016年11月22日,由中國考古學會、浙江省文物局和浦江縣人民政府主辦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

在次日召開的"上山文化與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和上山文化與稻作起源研究"主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認為:上山文化聚落群是迄今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聚落定居已經成為上山文化的生活模式,上山文化遺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村落﹔上山先民開始稻的耕種實踐,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應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如今,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內,隻剩下整齊的挖掘現場和多個不規則的灰坑、柱洞。修補好的陶器以完整的姿態,展示著一萬年前的模樣。

透過這些器物,能看到上山先民怎樣的精神風貌?萬年之前的上山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那它的源頭又在哪裡?一系列問題引領著考古人上下求索。

浦江上山遺址被發現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便開展了專題性的考古調查,在錢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及附近地區共發現嵊州小黃山、義烏橋頭、仙居下湯等19處上山文化遺址。"這是目前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遺址聚落群。"蔣樂平介紹。

在此次研討會上,"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正式授牌,並召開了第一次聯席會議,通過了"上山文化"遺址聯盟浦江宣言。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上,義烏橋頭、仙居下湯兩處上山文化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也集體亮相,與會專家學者還對義烏橋頭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橋頭發現了東亞地區迄今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環壕遺址,出土了迄今中國最早的彩陶和浙江最早的新時器時代墓葬,是上山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較高的聚落遺址。"上山遺址博物館館長張國萍介紹,自2014年發掘以來,橋頭遺址出土了紅胎白衣陶等上山文化中晚期珍貴彩陶,這些陶器上還有太陽等紋飾,其制作技藝、數量和完整度都令考古界震驚,"浙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完整人類遺骸也在橋頭,這是一具成年男性骨架,身高約1.73米,經北京大學科學鑒定,距今約8000多年。"

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四周,金燦燦的稻浪隨風搖曳,不時傳來陣陣香氣。稻田內,沉甸甸的稻穗挂滿了枝頭,300畝袁隆平"湘兩優900"超級稻長勢喜人。"萬年上山世界稻源"八個大字,閃耀著科學探索的璀璨光芒,照亮了萬年恆久的古老上山。這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上山的殷殷希望,更是長江流域的萬年寶藏。

(責編:康夢琦、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