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呂思清攜手鋼琴家米沙·納米諾夫斯基共赴冬日之約

徐顥哲

2020年11月16日10:2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小提琴家呂思清攜手鋼琴家米沙·納米諾夫斯基

  國家大劇院“冬日之約”系列音樂會上周五晚(11月13日)迎來一場重磅演出。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和被譽為“鋼琴抒情詩人”的80后俄羅斯裔美國籍鋼琴家米沙·納米諾夫斯基共同奉獻了三部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其中包含著名的《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春天”》。初冬夜晚,“樂聖”的經典作品驅散了觀眾身上的寒意,所有人仿佛都沉醉在“春天”裡。

  19時30分,一頭標志性濃密黑色卷發的呂思清站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台中間,和米沙交換了一個眼神,奏響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有精神的快板”,鋼琴輕快的旋律和小提琴悠揚的聲音相互追逐,所有觀眾立馬精神起來。這部輝煌雄偉的作品作於1795年,其中各主題的發展巧妙,關系對比出色。被演奏的氣氛感染,兩位演奏家在現場堪稱“表情帝”——呂思清時不時眉飛色舞,米沙則隨著旋律不住鼓起腮幫子嘟嘴,萌態盡顯。

  緊接著,兩位演奏家奏響了貝多芬最被大眾所熟知的《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春天”》。這部經典之作是貝多芬獻給富利斯伯爵的作品,作於1800年,后人因此曲表達了希望、溫馨和幸福而為其賦予了“春天”主題。正對著米沙演奏方向的一位四五歲的小觀眾,情不自禁地隨著歡快的旋律十指飛舞,這也正是現場觀眾心情的寫照。

  音樂會下半場,兩位演奏家傾情上演了被譽為貝多芬“最值得欣賞的杰作中的杰作”的《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相比於上半場輕快明亮的氣氛,音樂會下半場的調性轉向悲愴,此曲以不同濃淡的音色、音樂理念組合而成,達到自然的統一。兩位演奏家的演奏極富感染力——可以很明顯看到,現場觀眾臉上的表情少了上半場的輕鬆,而多了些許凝重。一曲奏畢,在觀眾雷鳴般的掌聲中,兩位演奏家興致不減,又加演了舒伯特《小夜曲》等五首作品。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作為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音樂總監,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呂思清就策劃了很多貝多芬的作品,准備在今年“五月音樂節”集中上演,向“樂聖”致敬。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五月音樂節”未能如約而至。這幾個月,線下演出逐漸恢復,在2020年僅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呂思清開玩笑地說自己要抓住這個尾巴,與小提琴家寧峰一起接力完成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

  事實上,當晚演出的三部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都是此前上演率極高的作品。在呂思清看來,對人性的追問,一直貫穿於貝多芬的作品,用最簡單的手法刻畫出最深刻的音樂思想。當晚呂思清演奏的貝多芬《C小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早在他16歲時參加國際小提琴比賽時就曾拉過,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呂思清直言:“當年演繹這部作品很年輕,現在更注重哲理性和音樂的平衡,有很多音樂戲劇性的變化。”

(責編:王蕭蕭、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