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鄉:加速數字化轉型 打造智慧型城市

郭揚

2020年11月18日10:50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白牆黛瓦石板路,小橋流水傍人家。六年前,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鎮邂逅了與時俱進的互聯網。

今天,互聯網不僅成為烏鎮聯接中外的一張嶄新名片,更成為了桐鄉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城市的根基。

下周一,以“數字賦能 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將在浙江烏鎮舉行。隨著“烏鎮時間”的再一次臨近,記者隨行走進桐鄉,聆聽數字經濟動脈的跳動,觸摸智慧城鎮給市民帶來的切實紅利。

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黑土地”

直徑7微米的細絲以每秒60米的速度從高處飄落,而后72根細絲擰成一股長絲﹔一旁,一台“頭”上長出了一根激光“觸角”的機器人在每個工位前來回移動……在新鳳鳴集團的飄絲車間,搭載了8K工業相機、5G網絡全副武裝的5G飄絲質檢機器人已然成了主角,它承擔起了車間的日常巡檢任務。

“一根細絲的直徑隻有頭發的1/10,高速運動中,如果出現飄絲、飄雜的情況,依靠人的肉眼很難分辨出來。”企業工程師伍曉強說,以前工人每半小時就要拿著手電筒,對著機器仔細檢查,而現在借助5G網絡,機器人眼睛“看”到的視頻能夠實時傳輸至后台,工人就可以迅速找到具體位置並進行處理。

5G飄絲機器人

作為智慧應用的技術支持方,中國移動5G項目團隊駐扎在工廠辦公,經過雙方大量溝通交流,測試論証,5G飄絲機器人系統從最初的1.0版本迭代升級到了當前3.0版本,正在朝著4.0多機器人協作系統演進。

困擾化纖行業幾十年的飄絲和飄雜難題,被5G解決了。這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更讓企業每年直接受益超千萬元。

新鳳鳴集團信息技術部主任朱雲強告訴記者:“飄絲車間的5G飄絲質檢機器人和卷繞車間的落桶機器人都大大減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就以卷繞車間為例,以前每八個位置都需要安排一位工人進行人工落桶,現在每條生產線隻需要一個落桶機器人——IGV小車就可以了,還能提升效率。IGV小車的‘智慧之眼’還能夠實時監控生產過程各環節,及時發現設備故障、人員操作質量,為質量事件回溯,提供輔助判斷。”

新鳳鳴的“蝶變”只是桐鄉深耕數字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桐鄉始終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致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黑土地”。

通過聚焦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桐鄉加快推進世界互聯網產業園、中國電科烏鎮基地等園區建設,通過烏鎮核心驅動,高標准打造烏鎮大數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烏鎮大道科創集聚區。總投資10億元的浙江烏鎮大數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數字經濟小鎮開園后,經信、環保、市場監管等公共服務部門入駐服務,投資項目審批不超過90天。截至6月底,數字經濟小鎮注冊企業超200家,數字經濟主導產業佔比達90%。

在一批優質項目拉動下,數字經濟動能澎湃,今年上半年桐鄉市新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285家,總量達2235家。新增上“雲”企業716家,實施數字化改造項目816個,實現了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的互促共進。

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桐鄉最鮮明特征。

讓互聯網元素融入文化基因

“哪一條游玩路線最適合我?”“今天烏鎮的菜價怎麼樣?”……在烏鎮人民公園的入口處,一塊電子屏總是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駐足、互動。

“可別小看它,這是AI公園管家,市民游客們可以通過紅外傳感器與AI進行語音交互,詢問關於烏鎮的各類知識。”烏鎮人民公園講解員沈悅介紹,烏鎮人民公園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為進一步展示烏鎮發展和世界互聯網大會溢出紅利,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今年8月烏鎮人民鎮府對公園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打造了全國首個新基建“5G+智慧互動體驗線上線下一體化公益性生態公園”。

改造后,傳統的公園更具有了一份現代感。

園內,一塊“會唱會跳”的大屏吸引了幾十位“全副武裝”的大嬸與其互動起舞。

“以前來跳舞還要自帶錄音機和音樂,現在跟著廣場裡的AI虛擬廣場舞裝置就可以直接開跳了!”舞罷一曲,銀杏社區的羅金毛就忙不迭地給這廣場舞裝置點起了贊。

她是公園的常客,幾乎每天都會來這裡跳舞、散步。今年十月以來,她的勁頭更足了。“現在,我們廣場舞小組裡已經有40多人了,大家積極性都很高!”

公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設備還增加AR舞蹈,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舞蹈教程然后進行教學,同時大屏裝置配置高清攝像頭,市民們還能在大屏中看見自己的舞蹈動作。

市民體驗AI虛擬廣場舞裝置

“一邊鍛煉,一邊還能給手機充電!”分水墩村的李翰林大爺隻要一得閑就往公園裡跑,“改造之后,許多新穎的設施,即便是我們這種老同志都愛不釋手。”

李翰林最常使用的就是公園的AI虛擬騎行裝置,他說:通過騎行,大家的運動數據,都在能量柱上展現,速度越快,運動量越大,能量數值越高,自己隨時都能和老伙伴們PK一下體力!

除了“爆款”的設施,公園的配套也“智慧”了起來。

園內的“5G+智慧垃圾桶”,可以識別可回收垃圾,自動實現垃圾分類。通過圖象識別技術,垃圾桶可以識別出可回收的垃圾,如塑料瓶、易拉罐分類進可回收垃圾桶,其余收入其他垃圾。

“智慧垃圾桶依托太陽能充電,其次,它本身還有深度學習功能,投入垃圾的種類它都會通過5G物聯網聯網實現在線比對並記錄在案,不能識別的垃圾經過三次投放后就可以在雲端識別了。”烏鎮人民公園講解員錢美禾告訴記者,除了垃圾桶,“5G+無人便利店”能讓市民們實現進出商店和購買商品無需掃碼、認証等額外操作,在選取完畢商品並離開商店時就可自動完成結算。

作為本屆論壇配套工程,公園通過智能方式提升了惠民實用服務質量。根據初步統計,公園升級后總游客比原先增加了30%,特別是外地游客增加了50%,從后台數據也可以看到許多本地居民幾乎天天來公園“打卡”。

著眼於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本次論壇新建的“一館一園一場”將推動互聯網元素更深地融入烏鎮的文化基因。

在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通過數字孿生技術,試驗場內農業場景的關鍵要素數據已全部“上雲”,建構出一個“農業大腦”,管理員通過電腦就可以精准控制水肥配比、調節溫度濕度﹔互聯網科技成果展示館也將在論壇期間正式開放,其主題展區將聚焦“當下”,從應用場景入手,打造數字治理、智慧城市、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五大板塊,實現365天開放,常態化展陳世界互聯網發展的科技成果。

造慧治理平台助力城鎮治理

走進位於中國電科烏鎮基地的“雲享烏鎮”運營中心,一張大屏網羅了22個部門系統的數據。通過大屏顯示,可以直觀的看到熱門景點之間的實時客流及熱力分布、游客屬性及來源地、逗留時長等相關數據。

“它是全鎮的‘中樞大腦’,一旦遇到突情況,相關部門就能通過該系統迅速聯動,展開應急處置。”烏鎮管家聯動中心主任張常春介紹到,借助一張基於真實場景1:1構建的數字孿生三維全景地圖,“雲享烏鎮”平台可對城鎮運行態勢進行綜合感知,實時掌握燈杆、監控、無人機、水閘等物聯設備的運行狀態。

“雲享烏鎮”運營中心

“烏鎮管家聯動中心”最早組建於2017年,是集線上、線下功能於一體的社會治理綜合指揮平台,通過線上整合各部門信息平台,線下成立“烏鎮管家”聯動隊,實現了社會治理“一網聯動”。

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烏鎮於今年啟動了智慧城鎮建設3.0版本迭代升級計劃。圍繞建設線上治理平台和線下多元共治體系兩大目標,目前,“雲享烏鎮”全域治理平台已投入使用。

升級后的“雲享烏鎮”運營中心全面拓展了“烏鎮管家聯動中心”的平台功能,並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賦能,進一步提高城鎮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智慧生活體驗。

其中,智慧安防版塊充分發揮了“5G+AICDE”技術,通過機器人與移動指揮中心一體化系統,實時調取視頻數據實現人臉、車牌、關鍵物識別,全面保証居民安全。

“為了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提升巡查效率。我們還於近期建設了無人機巡查平台,設定了巡查路線。”雲享烏鎮智慧治理平台工程師謝海清告訴記者,此外,其它一些設備也已接入了平台。比如,已經接入了環河路44路實時監控。目前,還在對接子夜路、隆源路等重點路段近60多路監控視頻。

據介紹,建設“雲享烏鎮”平台旨在打破數據壁壘、優化管理層級,促進數據匯集融合,同時在線下構建一套多元共治新體系。

在前期的探索中,烏鎮已經蓄積強大的群眾力量。

“在全鎮108個網格和8個行業中,我們挑選組建了包含3724人的‘烏鎮管家’基層自治隊伍,管家在解紛爭、清環境、疏交通、報險情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張常春給記者列了一組數據:今年以來,烏鎮管家上報安全隱患、案件線索等信息8357條,信息處置率達99.9%。

此外,游客、居民還可以借助 “烏鎮管家”app或小程序,實現危險一鍵報警、設備一鍵報修,各類社會治理問題一鍵上報。

依托線上智慧治理平台和線下多元協同新體系,烏鎮正在努力實現一個“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責編:郭揚、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