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月琴:“田頭女秀才”的草根藝術路

黃程

2020年11月18日08:31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烏月琴:“田頭女秀才”的草根藝術路

她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卻熱愛戲劇,從14歲開始到現在84歲,她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她隻讀過3年書,卻創作了上百首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劇目。她叫烏月琴,家住寧波市江北區甬江街道河東村,她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女秀才和草根藝術家。今年,她被評為“寧波市最美文化禮堂人”。

以農村生活為素材,以文化禮堂為舞台,80多歲的烏月琴仍在發揮余熱。烏月琴的藝術路,一走就是一生,用一生熱愛藝術,熱愛戲劇,熱愛每一次演出,也通過自己的方式用藝術將快樂和歡笑帶給身邊每一個人。

烏月琴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她一次不經意間聽到了廣播上播放的甬劇,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試著模仿,練習演唱。從那以后,她對藝術追求的那種渴望愈發強烈,經常跑到城隍廟附近的民樂劇場去觀看寧波甬劇團的演出。14歲那年,烏月琴通過編寫《送夫參軍十裡亭》成為一名業余文宣隊員。

之后,她還潛心自學越劇。有時為了學好一段唱腔,要到民樂劇場去反反復復看一出戲。正是靠著這種韌勁和執著,她不僅將當時金玉蘭、徐秋霞演的《賣草藤》《母與子》等節目搬上了農村的舞台,還在工作之余先后學會了各種越劇唱腔、甬劇和寧波走書等40余種地方小調。

1996年6月,甬江成立了中老年文宣隊,退休后的烏月琴被大家推薦為隊長。在文宣隊成立初期,她以傳統戲劇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創新的念頭在她心裡慢慢萌生,目光也逐漸轉向了身邊的人和事。

她寫的劇本充滿著時代的印記。她記憶最深刻的是宣傳計劃生育。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她創作了大量有關計劃生育的劇本,專門到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地方去演唱、去宣傳政策。“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生了兩個還要生第三個,我就反復唱,告知政策,他們很願意接受。”烏月琴回憶說。

由於文化水平有限,烏月琴編劇本經常寫白字,不過這並不妨礙她的演出。她走到哪就唱到哪,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惟妙惟肖的表演,把黨和政府的政策宣傳得入腦入心,深受老百姓喜歡。

“故事很實在,講的都是身邊的事,這樣的戲聽著才有意思”。這是聽過烏月琴戲的老百姓一致的感受。受到鼓舞后,烏月琴創作興致愈發高漲,通過和老百姓聊天、讀報紙、看新聞、聽廣播,先后編排出《干群情》《娘與娘》等近百部作品,帶領隊員們到周邊街道和廣場義務演出500多場次,多次獲得市、區級文藝匯演的各類獎項。

烏月琴的老年文宣隊原來一直沒有固定的排練場地。2013年,河東村建成了甬江街道首個農村文化禮堂,自此,文化禮堂就是她的“工作室”。

在接下來的幾年,烏月琴結合街道重點中心工作,以說唱的形式宣講政策,加上用方言演唱,更加容易被百姓所接受。她先后編寫了《說唱甬江新面貌》《拆遷工作要抓好》《美麗庭院喜人心》《十九大精神喜人心》《同心協力治劣水》等作品。今年疫情期間,她創作了《眾志成城抗疫情》,以另一種形式向村民宣傳防疫抗疫工作,一大批優秀作品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