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是融入社區生活的好方法嗎

余菡

2020年11月20日09:04  來源:金華新聞網
 
原標題:廣場舞是融入社區生活的好方法嗎

我們對廣場舞的印象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各個城市的市民廣場都會響起輕鬆的廣場舞音樂,附近的居民聚在一起,一邊隨著音樂節奏跳舞一邊拉著家常,廣場舞方便了社區鄰裡之間交流互動、促進社區整合的媒介。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城市中漂泊的打工者,和本地居民在小廣場上一起舞動會給他們帶來一種社群共同體的情感支持和紐帶聯系。

帶著這個研究假設,嚴飛走進了北京海澱公園,在夜晚的廣場舞群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參與式觀察和調查,結果令人意外。

調查發現,海澱公園廣場舞群的參與者大多住在公園附近的小區,雖然確實有人會通過跳廣場舞認識新朋友,但大多數人隻會與自己認識的朋友、鄰居和老鄉交流。而在大廣場舞群中,經常會形成非常封閉的兩三人的小圈子,不同小圈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限,絕大多數跳舞者彼此並不熟悉,認識也不深。

為什麼廣場舞並沒有如我們想象中那樣,成為促進社會交融增強社區共同情感的有效工具呢?調查研究發現,原因有三:首先,是廣場舞參與者交流的討論話題存在著差異。參與者之間交流的話題大多集中於討論廣場舞的舞步、舞蹈難度等,很少談論各自生活的情況。其中當然也有少數參與者會與別人討論自己工作,比如有些參與者是外來務工者,她會與別人討論兼職的事情。在交流時間方面,大部分參與者隻在廣場舞進行期間和其他參與者交流,很少會在跳舞以外的時間見面,而是會回歸各自的生活、工作,不會聯絡其他參與者﹔其次,是廣場舞參與者的身份差異。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與者有著不同的背景,存在語言等方面的差異。一名來自四川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的普通話不好而不願與其他參與者溝通。這些差異讓參與者們交流有限,很難建立更深入的關系﹔第三個原因是,廣場舞的參與者除了有著不同的背景以外,職業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有保姆、會計,還有退休人士。職業的差距讓=他們之間缺少共同的話題。

不難發現,一曲廣場舞,實際上並沒有消除由社會階層差異所帶來的身份區隔,也並沒有很好地幫助大家建立起常態化的社會交往關系。

原來,一個簡單的廣場舞群體也能讓我們用嶄新的目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世界。這也是作者嚴飛引導大家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目的。

社會學獨特的一面就是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利刃,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一種重要的分析工具,又是我們分析某些問題時的出發點。特別是那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群體性的,還是個體性的,社會學都會讓我們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良善或幽暗,引導我們求真求善求實,思考我們的世界如何變得更好。

這是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書,它以身邊社會現象,培養大家用理性的思維、批判的精神,深度地觀察和理解我們的社會,是有趣而包容的。這也是“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的良好表達方式。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