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自家孩子的好,本不需紙條

衍之

2020年11月27日10:03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看懂自家孩子的好,本不需紙條

  有種小孩叫“別人家的小孩”,尤其在家長會之后,在家長們口中出現的頻率會大大增加。就像某首歌裡唱的:“別人家的小孩,媽媽每次提到他們就火力全開。學習好,語數外政史地當課代表,不得了,什麼都第一……”

  但近日,寧波的一位媽媽在家長會上看到一張自家兒子留的字條后,瞬間淚崩。兒子抄錄了一段易卜生的名言和媽媽共勉:“我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我沒有盡力,也沒有放棄,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越是堅強,越要學會在泥濘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開始﹔最后,從逆境中尋找光明,從順境中尋找陰影。”流淚的媽媽用手機將紙條拍下傳到網上,並說那一刻覺得孩子考沒考第一沒那麼重要了。

  這名高一男生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在今年中考時沒發揮好,遭遇了“滑鐵盧”。他想告訴媽媽也告訴自己,考第一不是成功,沒進重高也不是失敗,他會在逆境中前進,以此為自己和母親打氣。從男生的心裡話中,能夠感受出他對媽媽的在意、對挫折的認識,以及一種少年成長的擔當。而這位媽媽也值得我們為她鼓掌,她沒有把眼睛隻盯在分數上,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孩子的懂事以及自我成長。這樣的“懂事”,也引來圍觀家長對這個“別人家的小孩”的點贊。

  “別人家的小孩”之所以頻頻被提及,就是拿來和自己家的小孩作比較的。比較的內容不外乎學習成績、課堂表現。很多家長往往會在比較之中流露出“恨鐵不成鋼”的情緒,這種情緒,真正的效果往往不是激勵,而是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成長的內涵相比於單純的成績要豐富得太多。人在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成熟,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積累,還應該包括正確三觀的養成、良好品德的涵養,甚至包括共情力、責任感、抗挫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這些都屬於成長的范疇。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優缺點。所以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成績固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要多方面關愛孩子的成長,從更多的方面看到孩子的進步,更要注重孩子獨特個性的優化,這是作為家長的必備修養。不然我們怎麼會需要通過一個紙條,才從一個朝夕相處的孩子身上看到另一個新的他?

  看到自家孩子的好,也是種自我愉悅,給彼此一種鼓勵與幸福。居裡夫人說過,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我們對孩子的苛求,本質是對自己的不自信。我們事事用別人的標准來對照自己、對照孩子,那我們就只是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隻要我們遵循自己內心的標准,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把快樂傳遞給孩子,讓他們也按自己幸福的標准成長生活,這何嘗不是身為父母的最大欣慰。

(責編:王蕭蕭、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