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海洋產業蹄疾步穩邁向“高精尖”

康夢琦

2020年11月29日12:08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不瞞你們,顧客排隊要產品,最近每天五六批,前段時間多時達二三十批……”舟山市正源標准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斌表示,目前國內海上風電緊固件70%以上由他們供應。作為行業標准的起草者,五年前,該企業還隻能生產普通的陸上緊固件。

從搶佔海上風電市場到海洋生態創新谷建設,從綠色修船引領國際潮流到水產品加工行業轉型高科技產業……近年來,普陀海洋產業正在悄悄發生質變。根據“2+4+X”產業定位,舟山普陀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科創等新興產業“無中生有”,資金“活水”涌入金融小鎮,逐漸成為海洋產業發展的強力新引擎。

華麗轉身,從“一網魚”到“一條魚”

從前,普陀人研究如何一網打上更多魚。現在,普陀人思考如何將一條魚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從渴求“一網魚”的經濟效益到探索“一條魚”的終極價值,這是海洋生物科技進步為普陀帶來的變化。

對很多人來說,肽是一個陌生的詞匯,但對於舟山市常青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常青來說,肽已經是一個打了1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了。2009年,經營蟹肉制品出口的葉常青在與日本客戶的一次交談中了解到,日本企業從一些邊角料中通過生物科技手段制作成一款款全新產品。其中,以生物蛋白為材料的肽類產品因營養價值高,廣受保健品消費市場歡迎。

“我的倉庫裡有這麼多海鮮,為什麼不拿來作為提取肽的原材料呢?”葉常青敏銳地察覺了其中的商機,開始了對肽類產品的學習和研究,終於在2012年通過酶解過濾技術,成功實現了肽類產品的制備和投產。起初,常青海洋食品隻生產肽類產品的中間品,1噸肽產品平均售價約100萬元,價值遠超同等重量的海鮮凍品。隨著技術和市場的逐漸成熟,去年,企業以“海貴族”為商標,推出了牡蠣肽、海參肽等多款肽類產品的終端品,開始從幕后轉向台前。“隻要打開市場和銷路,產值過億不是問題。”葉常青自信地說。

在普陀,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正從“浪花朵朵”化成澎湃之勢。近年來,在普陀全力探索海洋生物醫藥這一新興領域,普陀相繼催生了多個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藥品等規模化精深加工群體,讓“一條魚”游成了一條完整的海洋經濟產業鏈。

科技賦能,從“靠海吃海”到“科技興海”

淡水替代了砂石磨料,真空回收裝置實時回收處理廢水廢渣……這是普陀區馬峙島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修船現場。這一改變,得益於企業在全球率先研發的綠色修船技術裝備,目前,系列設備已在國際上推廣,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以此為范本推出了“綠色修船規范管理”的行業標准(草案)。綠色修船先進技術吸引國內外眾多船舶前來修理,全區外輪維修量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

傳統產業提升,為海洋經濟崛起夯實了基礎,但普陀區不滿足於此,涉海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大科創——四個冉冉升起的新興產業,為普陀發展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位於普陀北部展茅區域的普陀海洋生態創新谷,規劃總面積8平方公裡,是普陀海洋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創新谷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集聚海洋科技、研發、創意等資源,重點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環保新材料等產業,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239家﹔總投資額度26.4億元。普陀區領導介紹,他們正對標浙江省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圍繞舟山建設富有海洋特色的創新型城市,建設“一流強港雙循環經濟先行示范區”,增強海洋創新鏈,補齊海洋產業鏈,提升海洋價值鏈,陸海統籌、向海圖強,力促普陀經濟交出高分報表,努力為海洋強國建設作貢獻。

在普陀已然繪就的藍圖上,還有一塊神秘的土地,那就是當地正在打造的金融小鎮。過去,“x”對當地而言,意味著“未知”,如今,“x”已成了普陀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的無限可能。

短短一年多時間,普陀金融小鎮從無到有、迅速崛起,聚集669家金融、類金融企業,成為全省唯一在探索推進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的地區。小鎮依托普陀海洋產業,打造金融產業集聚區、商業商貿服務區、產業創新孵化區,逐步形成以融資租賃、股權投資、商業保理等金融業態為主體,其他金融業態為補充的“3+X”金融產業體系。

放眼普陀,海洋科技創新東風勁吹,藍色新動能澎湃不已:今年1至9月,全區海洋經濟佔GDP比重達82%以上,水產品精深加工率達53%以上,船舶修理產值同比增長66.5%,實現逆勢增長。

(責編:康夢琦、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