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浙江台州的“小康答卷”

郭揚

2020年12月01日16:54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平均每9個台州人中就有1位是市場主體,每32個台州人就創辦1家企業……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股份合作經濟發源地的浙江台州將“以民為先、以民為本”的理念貫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過程。

12月1日,“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台州專場)”在杭州舉行。台州市委書李躍旗總結了“民營、民富、民享、民治”四個地域發展特色,並交出了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的“小康答卷”。

數字賦能

圍繞“百姓家底更殷實”,台州致力打造讓老百姓創業致富的“富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台州歷屆黨委政府開放開明,“允許試、大膽干”,激活了改革的一池春水,激發了蘊藏在民間的創業熱情。今天的台州,每32個台州人就創辦1家企業,全民創業成為了撬動發展的“支點”,積蓄了社會財富,帶動了充分就業,推動了先富帶后富、攜手奔小康。

今天,數字經濟越來越成為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台州錨定數字賦能,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台州民營經濟以制造業為主業,數字賦能是台州制造走向未來、邁上更高台階的必由之路。”發布會上,李躍旗說,數字經濟具有引領性、顛覆性和爆發力,同時又具有極強的滲透性,與制造業相融合一定能產生聚合效應、倍增效應。

面向“十四五”,台州市委提出了打造工業4.0標杆城市的戰略目標,核心是以數字化轉型賦能發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數字與制造融合最緊密、產業數字化生態最優的地區之一。

今天,台州已經有不少企業主動投身數字經濟懷抱。浙江的海德曼機床企業主動對標“工業4.0”標准,引入“西門子”全套數字化解決方案,投入數千萬元進行智能車間改造。台州順勢而為,引進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共建台州制造數字化賦能中心,賦能台州制造數字化轉型。

永高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 王敏智 攝

“對於面廣量大的小微企業,我們整合全市各級工業互聯網平台數據,打造‘以政府為主導、市場技術力量為支撐’,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總成。”李躍旗介紹,這是一個“超級平台”,可以讓數字化向更多企業的生產、流通等各環節滲透、賦能,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中小企業數字應用生態。

同時,台州把引育人才擺到戰略位置,今年出台的人才新政2.0版,對頂尖人才實施“一事一議”,扶持力度“上不封頂”﹔同時還依托國家級職業教育高地城市建設,實施“數字工匠”培育計劃,推進信息技術、軟件人才實訓基地建設,能夠讓更多台州本土的“數字大腦”賦能台州制造。

產業振興

大陳島 沈海鬆 攝

夜幕降臨,一輪明月高懸星空,專業的音樂節舞台,獨立音樂人和樂隊載歌載舞,海島與音樂邂逅,明月與燈光輝映,島民和游客共同狂歡,老人和孩子一起開懷……就在上個周末,大陳島旅游音樂節的舉辦讓整個海島沉浸在音樂的海洋裡。

這般景象在大陳島早已經屢見不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當年落后的小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小康的大陳”。

今天,濱海休閑、海島婚慶、康養基地等海島特色文旅產業紛紛落地大陳島。“我們還將打造加快海島旅游‘全景’建設、‘全時’體驗、‘全業’提升,把大陳島打造成為長三角海島旅游的‘金名片’。”李躍旗說,台州還將規劃更便捷的交通,島外探索與長三角城市水上飛機直連直飛,島內加快環島慢行綠道的建設,讓海上行程更便捷、島上交通更便利。

去年,大陳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394元,是2006年的9.6倍,“三個清零”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大陳島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正是台州全域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動寫照。

在台州西部,黃岩嶼頭鄉的沙灘村前些年因異地重建新村,原有老街、老屋逐漸破敗,成為老舊蕭條的“空心村”。

轉折發生在2013年,黃岩邀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楊貴慶教授團隊,指導建設美麗鄉村。8年來,楊貴慶教授實地指導,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將廢棄的獸醫站、村公所等建筑改造為旅游集散中心、民宿、茶亭、酒坊等。

專家組的進駐以及之后的外部環境改善帶動了工商資本和消費的流入,也使古村落重聚了人氣。

2018年,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在沙灘村成立,截至今年7月底,該學院共接待考察調研團297批次、5453人﹔截至目前共有188批次、9101名學員參加培訓,其中省外63批次、3016人。

精准扶貧

“太好了,孩子上學的費用有著落了。”10月21日,天台雷峰鄉張家庄村村民何理海,把雨露計劃補助資金申請表交到了雷峰鄉扶貧辦公室,有了這項補助金,他不用為女兒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每年所需的費用犯愁了。

每人每年3000元的補助,解決了孩子教育費用的大問題,也燃起了下一代“教育改變命運”的新盼頭。

像這樣精准幫扶的故事發生在台州的角角落落。今年10月20日,台州《關於進一步促進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

《意見》從准確把握低保低邊對象進退條件的認定、落實低收入農戶家庭的收入認定和補差政策、提高低收入農戶住房安全保障水平等9個方面出台政策。同時,還吸收台州市各地扶貧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政策,並針對扶貧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予以破解,為低收入農戶全面小康提供高水平政策保障。

“我們離城區遠,雖然山上的婦女都有一手做饅頭的手藝,但誰都沒想過靠賣饅頭發家致富。”65歲的戴華彩是黃岩嶼頭鄉布袋山村的“饅頭大王”,她做的饅頭每天都會有專車運送到全市各地,她說,現在每天平均能賣四五千個,一年淨利潤四五十萬元。

布袋山饅頭之所以能從深山賣到城區,帶富一方百姓,得益於黃岩區產業扶貧的賦能。

黃岩寧溪鎮嶺根村採用“產學研”結合方式,引進了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田生科研究員團隊,開展“精品柑橘綠色智慧栽培模式構建及技術集成示范”項目。

通過引入田生科研究員的柑橘研究基地,嶺根村解決了當地和周邊農村的低收入農戶就業問題。研究基地設置綠色農業工作崗位,直接幫助周邊農村50余名低收入農戶增收。同時,研究基地牽頭成立寧溪鎮精品柑橘科創協會,帶動當地柑橘種植向高端化轉型。全鎮新增精品柑橘種植基地10多個,共1500余畝,新增就業崗位650余個。

自柑橘研究基地落戶嶺根村以來,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的2000元提升至2019年的18.17萬元。村集體每年從研究基地提取經營性收入9.5萬元。待基地產品投入市場以后,村集體還將額外享受5%的銷售收入。

“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發展產業促進群眾增收。”台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海平在發布會上說,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669家農業經營主體直接參與幫助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

台州進一步完善技能培訓、優先就業、動態管理等機制的同時,探索實踐了“黨委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參與、社會力量協同、各方合作共贏”的扶貧幫富新路子﹔按照“投錢建項目、集體有資產、群眾得實惠”思路,讓低收入農戶獲得更多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據統計,前三季度台州市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9956元,同比增長12.7%。

(責編:郭揚、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