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聯網,只是第一步

林海

2020年12月02日09:22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步道聯網,只是第一步

11月29日,寧波東錢湖和鄞州區的步道宣告連通,總長680多公裡的健身步道,為寧波市民提供了又一環境優美的戶外休閑健身場所。同時,這也是寧波區域步道聯網的重要一步。

建設登山步道、健身步道,其功能、效應是多重的。步道發揮的首要功能是健身。以寧海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為例,其在寧海縣城東北面的杜鵑山等地設有兩個主要入口,就是為了方便市民就近登山健身。步道建成頭10個月就吸引市民45萬人次前往登山。區域步道聯網,更利於發揮規模效應,彌補群眾健身場地不足的短板,解決“群眾健身去哪兒”的難題。

修建登山步道,可以發揮其休閑減壓功能,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對於都市人群來說,周末走進群山,可以呼吸新鮮空氣,開啟“洗肺”之旅。正因為如此,寧海步道吸引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登山家王勇峰、搜狐創始人張朝陽等知名人士前去體驗。對於普通人群來說,登山既是健身又是休閑,家庭親友組團出行,可以緩解焦慮、紓解抑郁,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修建登山步道,可以發揮經濟效能,拉動鄉村旅游。2011年,寧海縣啟動以千裡登山步道、百家休閑農居和十大休閑觀光農業基地為主要內容的“千百十”工程,通過步道建設,將沿線景區景點、自然景觀、農業和漁業基地、農家樂等各種資源“串珠成鏈”,不斷放大步道效益,促進了沿線村庄發展,千裡登山步道成為一條健康之路、休閑之路、富民之路。可見,“步道經濟”的整合效應不可忽視,步道聯網將提升整個步道網絡的規模,放大“步道經濟”體系的效應。

目前,寧波的步道建設還處於各地各部門“自發行動”的階段,登山步道、城市綠道、游步道的聯網剛剛開始,其健身、減壓休閑、拉動鄉村旅游等綜合效應尚待進一步挖掘。步道在施工標准、標識系統、救援體系、環境保護體系等方面的不統一,導致全市步道聯網進展遲緩。此外,步道的智慧化尚未起步,缺少定位和救援技術支持,導致游客登山迷路的事件時有發生,且往往引發興師動眾的救援行動,社會成本居高不下。解決這些難題,需要職能部門超前謀劃、加大投入。

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現象比較明顯。寧海縣建成的國內第一條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由體育部門牽頭建設,重在登山健身。而北侖區的森林游步道和江北的北山休閑游步道,則是旅游部門牽頭實施,重在休閑功能。此外,市規劃部門2012年啟動的綠道系統規劃,其中涉及的山區綠道與寧海縣的登山健身步道、北侖區和江北區的游步道存在部分交叉重疊現象。而像鄞州區瞻岐鎮建成的“智慧古道”,在技術上可以說是領先的,可惜隻在一個鄉鎮進行嘗試,難以發揮規模效應。

施工標准不一,導致步道質量參差不齊。體育部門建設的登山健身步道,重在原生態,不同於普通的旅游步道,但可以代替旅游步道,區別是前者盡量不做硬化處理,以保持原始狀態為主,有落葉步道、砂石步道、竹林步道、岩石步道等,盡量減少對人們腳踝的損傷。而其他部門建設的各種步道,多是台階路、條石路、塊石路,硬化處理比例高,對人的膝關節沖擊比較大,走這樣的路,人容易出現膝關節積水、半月板受損等運動性損傷。寧波市第九醫院的方鎮洙博士介紹:“每次大型登山活動舉行之后,前來骨科門診就診的病人數量就會明顯增加。”

步道建設的標識系統、環境保護體系不統一,導致全市登山步道聯網難以實現。因為國家尚未出台強制性的步道建設標准,各地在建設登山步道的時候往往採用自己的標識系統,令登山愛好者無所適從。環境保護體系的不統一,則導致一些登山人群較多的地方垃圾遍地,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

步道聯網建設,需要多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持續推進,通過“步道經濟”讓更多“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落到實處。

(責編:王蕭蕭、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