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網絡心理健康服務市場

楊李喆

2020年12月08日10:10  來源:麗水日報
 
原標題:規范網絡心理健康服務市場

據報道,網絡上心理健康咨詢、親密關系修復、陪伴傾訴傾聽等都成為商機,但服務質量卻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平台上有償心理咨詢、診治從業者沒有資質,一些平台打著陪伴傾聽、哄睡叫醒等幌子提供“軟色情”“擦邊球”服務,還有些平台上相關服務純屬坑錢套路,毫無效果甚至有害,消費者被侵害后維權困難。

快節奏的當下,人們難免會患上“心病”,諸如,疫情突然來襲不知所措,求職升學失利壓力山大,職場商場不順自信受挫,婚戀家庭紛爭焦頭爛額……倘若一些不良情緒擠壓在心底得不到及時排解,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更會影響到家庭幸福。也因此,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備受社會關注,網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很大。

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伴隨著網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加大,相關服務行業也在壯大,但市場中存在的各種“不靠譜”也亟待重視起來。誠如媒體報道的現象,假証,從業資質不靠譜﹔蒙人,專業身份不靠譜﹔“坑”錢,服務質量不靠譜﹔侵權,權益維護不靠譜。上述這些亂象,既會讓消費者權益受損,更可能導致其心理及感情問題加重。

具體來看,有的服務機構在與咨詢者因咨詢效果發生糾紛后,以曝光咨詢者隱私為由要挾咨詢者繼續交錢﹔有的機構收取服務費后便隻用一些“水話”來糊弄消費者,對承諾的心理疏導分析服務均不兌現。可見,其中亂象難以讓消費者放心。

對網絡心理健康服務市場亂象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亟須強化市場監管。正如專家指出,加強監管是行業發展、市場拓展必經之路。確實如此。網絡心理健康服務行業有廣闊前景,但是必要的監管絕不能缺失,從業門檻、資質、收費標准等細分領域的行業標准必須盡快制定規范,如此不僅有利於行業規范,且能夠真正滿足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相關網絡平台須切實負起責任。網信部門工作人員就表示,“此類行為監管難度大,出現‘泛黃’或‘涉黃’情況較多。”而對於相關網絡平台來講,理應履行好主體責任。如,有的變相提供“軟色情”“擦邊球”服務,這顯然是不畏法的表現。平台理應守法行事,加強相關從業人員資質審查核實、披露備案,建立真實有效的用戶評價機制,正經做生意。第三,消費者應增強防范意識。消費前切忌片面聽信商家的宣傳,還須認真核查這些服務機構的資質,謹防被套路所傷。同時,也應注意自身隱私的保護,發現權益被侵害時也應勇於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此外,網信、公安等部門應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強對求診、咨詢者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力度,拉緊行業底線,也有利於消費者放心安全消費。

(責編:康夢琦、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