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州各中小學以學生興趣愛好為抓手,開展社團課程、活動展演等,目的是——

讓每個孩子學有所長、快樂成長

單露娟

2020年12月17日08:46  來源:台州日報
 
原標題:讓每個孩子學有所長、快樂成長

開展社團活動

讓興趣與快樂齊飛

12月9日下午,伴隨著第二節下課鈴聲,台州市白雲小學的校園裡沸騰起來,到處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安排在每周三下午最后一節課的社團活動開始了。操場上,網球社和足球社的孩子在場上飛奔﹔教學樓前,無人機社的孩子操縱著無人機,感受“飛起來”的樂趣﹔教室裡,合唱團的孩子跟著鋼琴伴奏亮開了嗓子……

白雲小學副校長徐紅飛介紹,該校創建於1946年,文化底蘊深厚,學校圍繞“有章有法、有聲有色、有品有質”的發展方向,精心架構“七彩課程”為學子們編織“七彩童年”。通過“七彩課程”的研發與實施,該校已形成了以琴藝、棋藝、墨藝、球藝、模藝為特色的“五藝”校園文化。

近幾年,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該校又將傳統文化教育和藝術素養培育相結合,推進“五藝”課程社團化。

“目前,我們學校共有70個社團。在社團課程門類的設置上,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力求體現多樣性,開發豐富多彩的課程供學生們選擇,盡可能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比如說,模藝包括電子百拼、木橋梁、無人機、車輛模型、創意環保制作等,球藝包括足球、網球、籃球、乒乓球等,琴藝包括葫蘆絲、小提琴、管弦樂隊等。”徐紅飛說。

個性化課程的開設,需要充足的師資力量。除了本校的老師,白雲小學還和校外一些專業機構合作,請他們來學校為孩子們培訓。“比如網球社團,我們學校是台州市網球訓練基地,教練由台州體育部門派駐,長期在我校針對學生開展網球訓練。接下來,學校還將增設擊劍項目,加大和市圖書館、市科技館等單位的合作,拓寬學生社團活動的領域。本學期,學校還加入了公益組織環丁聯盟,孩子們的優秀作品將在環境日展出,學校將組織優秀師生代表參加國內、國際游學。”

在徐紅飛看來,校園社團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孩子通過社團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或特長,如果他們能堅持下去,未來就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我們還為孩子們創設了各種展示平台。通過展示,孩子們的心境和視野都會更加開闊。”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路橋小學在社團工作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

負責社團工作的老師施仙素告訴記者:“我們學校從2004年開始開展社團活動。我們的初衷是,在學校除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還要培養他們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所以,我們請來上海的專家將三年級段作為試點開展社團課。”

施仙素回憶,剛開始組建社團的時候很困難。“當時在小學開設社團的做法還比較新,沒有現成的教材,我們隻能自己編寫。因為是新嘗試,我們也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經過一番努力,路橋小學的社團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那時候,我們將所有社團分為實踐類、文體類、競技類三個類別,每周二下午開展。”一段時間后,施仙素發現社團活動沒有影響孩子們學習,“而且,三年級段的孩子們變得非常活潑,學習成績也有了提升。”

看到成效后,路橋小學將試點推廣到了全校。“現在,我們學校有60多個社團,和最初相比,科技類的項目增加了很多。學生喜歡什麼,我們就增加什麼項目,所以學生的興趣很高。每學期網上選課一開通,熱門課程就被搶選一空。”

今年8月份,該校新成立了天文社。負責該社團的翁老師介紹:“今年台州市有一個天文學知識競賽。我們想,帶孩子們去觀星,了解一些宇宙知識,非常有意義,就在暑假組織感興趣的孩子臨時成立了天文社。通知發出后,很多孩子來報名。因為人數太多,我們隻能從中選拔出21個孩子。”

上了幾天課以后,翁老師發現孩子們對天文知識的興趣特別濃厚,於是在開學后向學校提出申請,將這個社團繼續辦下去。

如今,該社團開展活動已有一學期。翁老師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成長:“現在的孩子,有許多都是自我感覺很良好的,有的甚至有點唯我獨尊的個性。上了觀星課以后,他們看到宇宙裡有那麼多的星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學會了謙虛。此外,因為社團人數有限,很多感興趣的同學沒有機會加入。在社團上課的同學,下課后就化身‘小老師’教班裡其他同學怎麼觀星,這在無形中激發了其他孩子對天文的熱愛,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

“其實我們辦社團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點燃孩子們對天文的熱愛。這些孩子中,也許未來會出一個天文學家呢。”翁老師說。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台州幾乎所有中小學都開設了社團課或者拓展課。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台州學校副校長袁春紅介紹:“我們學校有70多門拓展課,每學期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的課程。學校特別重視孩子體育和藝術的發展,除了體育課外,我們會鼓勵孩子再選擇一項喜歡的運動去學習和訓練,希望這項運動可以伴隨他們的一生。藝術類課程則引進了剪紙、玻雕等非遺項目,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了解和熱愛本土的傳統文化。”

舉辦節慶展演

讓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西裝、禮服、紅毯……12月1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台州學校熱鬧非凡。該校首屆電影節頒獎典禮在校園禮堂隆重舉行。參演的孩子們化身“小明星”,在家長的陪伴下徐徐走過紅毯。

當天天氣寒冷,但是學生和家長的臉上都洋溢著溫暖的笑容。

該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阮可嘉介紹,此次電影節是基於孩子們的暑期實踐作業開展的。“我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孩子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最后,我們給孩子們布置了拍攝五分鐘微電影的作業。孩子們自編自導自演,所有環節都親力親為。這樣的過程,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創造力、表現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獨立性,全方面鍛煉了他們的素質。”

據了解,該校首屆電影節喜獲提名的9部微電影,是從全校學生提交的100多部作品中精心評選而出。作品風格不一,既有講述親情、友情的“言情片”,也有展示大好河山的“風光片”,還有穿越時空、追逐夢想的“故事片”,品類繁多。

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男、女演員和最佳影片獎、劇情獎、創意獎和組織獎的孩子們,陸續上台領獎並發表獲獎感言。儀式感滿滿的現場,儼然校園版“奧斯卡”頒獎盛典。

除了電影節,該校每年還會舉辦“五月詩會”“十月歌會”“迎新會”等大型活動。

該校副校長袁春紅介紹:“‘五月詩會’那天,老師和學生都會穿著漢服來學校。詩會分為仿詩、吟詩、對詩三個環節。仿詩,今年我們仿的是李杜的詩詞,學生們會用工整的字體謄寫自己喜愛的李詩杜詞,優秀作品將進行展示﹔吟詩,學生們會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吟誦詩詞並用視頻記錄下來……”

袁春紅說:“我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走向世界的中國公民’,但是走向世界也要扎根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決定每年五月舉辦一場詩會。為了迎接這場詩會,學生們從開學初就背許多古詩,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舉辦活動時,我們都身著華服,這培養了孩子們的傳統文化審美。”

在北京師范大學台州實驗學校,最隆重的學生活動當屬一年一度的話劇展演。

周艷艷是該校的一名語文老師,同時負責話劇展演的相關工作。她表示:“作為學校的必修課,話劇課每周開課一次。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加專業的指導,學校與椒江話劇團合作,聘請專業的表演老師,面向初一、初二年級專門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會選拔出一些有特長的孩子,專門去排演一出話劇,然后在年末進行展演。”

為什麼要在學校開設話劇課?曾在該校擔任校長的章建國表示:“我們學校的育人理念是‘讓孩子站在舞台中央’。讓孩子站在舞台中央,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拓展性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給他們充足的空間滿足成長需求等。但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真的站在舞台中央。辦學之初,校方就在思考,用什麼方式讓孩子站上舞台。后來,我們設置了話劇課。”

話劇課開設后,周艷艷在課堂上充分感受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我發現,上過話劇課的學生,表現欲比較強。他們自信張揚,敢於去展現自己。比如教到小說類型的課文,叫一名學生上來,他就可以繪聲繪色地演一段故事。上過舞台的學生不僅會表演,在朗誦和演講方面也非常優秀。別的同學可能有顧忌,放不開,但是演出過的學生不一樣,他們能瞬間進入角色。”

為了讓學生站上舞台、共同成長,2013年開始,臨海小學推出了貫穿全年的讀書節、體育嘉年華、科技嘉年華、才藝嘉年華四大主題活動。

臨海小學校長黃申友介紹:“讀書節在每年3到4月份,5到6月份是才藝嘉年華,10到11月是體育嘉年華,科技嘉年華則在12月。每個主題時間跨度都在一個月左右,期間我們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說讀書節,包含自讀與共讀、展示與評比等板塊,自讀與共讀又包含了學生自讀、師生共讀、親子閱讀等內容,展示與評比則包含了讀書格言征集、書香班級評比、閱讀之星評比、學生才藝評比、教師經典誦讀展示等幾個環節。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我們發現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不少。”

在四大主題活動中,體育嘉年華和才藝嘉年華算是“重頭戲”。黃申友解釋:“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參加比賽和上台表演的機會,體育嘉年華和才藝嘉年華剛好可以讓我們實現這個願望。體育嘉年華設置了集體項目比賽和單項比賽,集體項目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所有孩子都可以加入進來,比如跳繩、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等,每個項目按平均每人所得成績來排名次,最后計入團體總分,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參加的積極性。才藝嘉年華則根據不同年級段的情況來安排,一、二、五年級是班級文藝匯演,三年級是班班唱,四年級則以獨唱、獨跳、獨舞為主。學校為學生搭建了豐富的展示平台,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

開展活動多年,黃申友發現收獲不小:“孩子們現在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陽光了。”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