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慈城東門村發現一處延續5000余年聚落

陳青、丁風雅

2020年12月18日09:10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慈城東門村發現一處延續5000余年聚落

記者昨日(12月17日)自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慈城東門村發現一處延續5000余年的聚落,出土廣富林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填補了寧紹地區文化序列上這一時段的空白。此外,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鎏金銅帶鉤和漢晉時期水井群也比較罕見。

東門村遺址位於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舊址,海拔2.6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今年7月至11月,為配合慈城古縣城迎春路區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寧波市江北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江北區文物管理所、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在遺址西部開展了1500平方米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遺址堆積北高南低,呈緩坡狀,深度2.5米至3米,年代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商周、春秋戰國、漢晉、唐宋和明清9個時段,主體遺存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

發掘過程中共清理各時期房址、灰坑、灰溝、灶、燒土堆、水井、柵欄、柱坑、木樁群等遺跡現象179處。出土陶、瓷、石、玉、銅、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600件。

專家認為,以往寧紹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和青銅時代較早階段遺存發現甚少,而東門村遺址出土了豐富且典型的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遺存,大大填補了這兩個階段的材料,可以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同時,也說明寧紹平原和環太湖區域從文化分野逐漸走向文化融合。

廣富林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目前蘇、浙、滬已發掘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不到10處。寧紹平原以往隻有慈城小東門遺址有零星發現。

專家介紹,出土的春秋戰國遺物有青銅兵器和飾品,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件鎏金銅帶鉤,鉤面有多道凸脊,通體鎏金,在浙江地區較為罕見。該期遺存相當於越文化階段,鎏金銅帶鉤的發現,說明這一時期聚落等級較高。

遺存中還發現了漢晉時期的水井。水井群類型豐富,按井壁材質分為磚、石和土壙三類,保存完好,較為罕見,為了解寧波先民造井技術和用水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此外,該遺址發現的馬橋文化二次搬運形成的燒土堆、銅渣、表面有銅綠的石棒及銅器足等疑似與鑄銅相關遺存,為探究該時期的手工業遺存提供了線索。

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幾無間斷,延續5000余年,為探究聚落空間形態變遷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歷史時期,作為句章故城和慈城古城鄰近聚落,為了解城市和周邊聚落布局情況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東門村遺址的發現為慈城的文化旅游品牌添加了又一項重要的文化元素,彰顯了慈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增添了慈城的文化魅力。

東門村遺址出土遺存之豐富、文化序列之完整,在浙江地區較為少見。為踐行文物保護“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十六字方針和增加慈城古城的文化魅力,經與建設方協商,計劃將遺址已發掘的核心區域進行原址回填保護,建設小型遺址公園,並將保存較好的六朝磚井作原址展示。結合復原模型、圖文介紹標志等宣傳展示重要遺存,合理利用考古資源,讓公眾共享考古成果。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