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留屏山

陳強、姜鵬飛、陶克強

2020年12月25日10:06  來源:嘉興在線
 
原標題:四留屏山

  身穿黑色棉衣,戴著近視眼鏡,頂著耳邊呼嘯的凜冽寒風,他小心翼翼地踏著腳下的積雪,來到海拔1500米的四川屏山清平鄉英雄村茵紅李基地,用帶有嘉興海鹽口音的普通話,繼續指導果農修剪整枝。

  從海鹽到屏山,2000多公裡﹔從海鹽到屏山,700多個日夜﹔從海鹽到屏山,他放棄發達地區高質量的優越生活﹔從海鹽到屏山,他遠離朝夕相處的親人……

  他的心中,隻埋藏著一個使命——深深地扎根土地,發芽、開花、結果!

  在37年不變的初心、使命與堅守中,他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農業部農技推廣突出貢獻獎”“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榮譽﹔

  在37年不變的初心、使命與堅守中,他把一堂課變成長達兩年的四次延期留守,為果農增收4.6億元﹔

  在37年不變的初心、使命與堅守中,作為一位“全國先進工作者”,今年11月24日,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他就是海鹽縣首席農業專家、高級農藝師王金良。

  (一)

  2018年8月,四川屏山縣。群山連綿,郁郁蔥蔥。一顆顆青裡透紅的茵紅李挂滿枝頭,在午后的絲絲涼風中散發著清香。

  頂著火辣辣的太陽,46歲的書樓鎮火焰村村民李武光走出家門,來到村頭半山腰自家的李子林裡,滿頭大汗地採摘茵紅李。

  這年風調雨順,屏山茵紅李大豐收,李武光家的4畝茵紅李少說也有8000公斤果子,但他愁眉不展,沒有一絲豐收的喜悅。

  李武光把茵紅李採回家,翌日天一亮,他便急匆匆到10裡外的小集鎮上賣。從他家到小集鎮,全是陡峭山路,魁梧的他挑著李子一路疾行,汗如雨下。

  “新鮮的茵紅李,一塊五一斤!”放下擔子,搶佔了一個不錯的攤位,顧不得擦拭額頭的汗珠,他先大聲吆喝起來。

  日上中天,李子沒賣掉多少,大太陽下,他已飢腸轆轆。距他10米遠的一家小飯館裡,炒菜傳出的香味不時飄過來。

  他朝小飯館望了好幾次,最后還是喝起早上出門時用玻璃瓶裝的白開水,嚼著家裡做的糍粑塊。

  “新鮮茵紅李處理了哦,兩毛錢一斤!”眼看夜幕降臨,他想賣掉果子輕裝回家,但連來看的人都沒有。

  “樹上果子還那麼多,拿回去也會爛掉。”他嘀咕著,把賣不掉的果子就近倒掉,揣著掙來的30多元徒步回家。

  暮色中,想著家裡因殘疾癱瘓在床的父母、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滿懷期望等他早歸的妻子,他鼻子一酸,心頭隱隱作痛。

  “男人不賺錢不行!”早些年,他聽說北方挖煤很賺錢,就跟人千裡迢迢地去了北方。

  挖煤很累很危險,他卻不怕,還爭著搶著加班。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家務農多了好多倍,他用漆黑的沾著煤渣的手數著錢,笑容滿面。

  但每個月他卻並沒攢下多少錢,“在外花銷太大了,攢不到錢照顧不到家人,不如回去!”

  回來后,他下決心種植茵紅李。

  但望不到頭的莽莽群山太高太大了,靠他自己改變命運的路太陡太長了!在這群山間,為賣不掉茵紅李而愁眉不展的人太多了!

  這年,作為屏山支柱產業的12萬畝茵紅李,獲得10萬噸的大豐收,卻有2.5萬戶果農因為銷售憂心忡忡,其中4000多戶都是像李武光一樣的貧困戶。

  眼看果子爛在地裡,屏山縣委縣政府發出號召,動員全縣干部幫果農賣李子。路沒少跑,辦法沒少想,收效卻很小。

  滿山茵紅李,出路在何方?

  (二)

  天氣逐漸轉涼,盤算著忙碌一年連成本也掙不回來,李武光准備把自家的李子樹砍了。

  就在他琢磨砍樹時,一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有位受到國務院總理接見的浙江農技專家,要來屏山給農戶講課了!李武光外出打工見過世面,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眼前一亮,“這麼重要的專家來講課,興許有辦法!”

  於是,李武光一直關注著專家要來講課的消息。

  聽說這堂課10月15日開講,他那天天不亮就起床,跑了數十裡山路,來到縣城。

  “我叫王金良,是來自浙江海鹽的一名高級農藝師……”座無虛席的課堂上,李武光第一次見到這位浙江專家:個頭不高,臉色黝黑,衣著朴素,鼻梁上架著金絲眼鏡,憨厚的臉上挂著朴實的笑容,讓他一見就覺得親近。

  王金良講話不快,但很通俗,思路清晰,李武光一聽就懂。

  在課堂上,王金良講著如何提升茵紅李品質、病虫害防治等問題,像李武光一樣的近百名果農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鼓掌,有人還認真地做著筆記。

  “王老師,我家茵紅李太小了,怎麼讓它長得大一點啊?”

  “王老師,我家茵紅李賣兩毛一斤也沒人要,您不幫我們就要砍樹了!”

  “王老師,您不要走了,留下來幫幫我們吧。”

  課后互動環節,果農們爭先恐后地提著問題,紛紛央求。

  王金良一一解答著問題,面對果農們的央求,他向講台下望了望,看到滿含期待的目光,心頭頓時波瀾四起:這些勤勞善良的果農所面臨的困難,一兩堂課哪講得清!

  他想留下來。

  但他心裡清楚,自己已55周歲了,30多年風風雨雨的一線奔波,已讓他的身體大不如前,他開過刀、患有高血壓,能經受上山下鄉的折騰嗎?

  他自小生活在東部平原魚米之鄉,50多歲要來寒冷潮濕、交通不便甚至連當地方言都聽不懂的西部山區,能服那裡的“水土”嗎?

  在海鹽老家,他還有臥病在床的年邁老母需要照顧,他這一留,老人怎麼辦?

  ……

  內心的波瀾洶涌澎湃,那一雙雙渴望改變命運的眼睛不斷撞入他的腦海。他最終下定決心,“我是老黨員,是名農技專家,如不留下來,心裡會非常不安!”

  拿定主意,迅速行動。講座一結束,他就提起筆,向黨組織寫了希望能留在屏山幫當地果農脫貧增收的“請戰書”。

  (三)

  王金良1963年出生,父母都是農民。小的時候,家人和鄰居從早到晚在田間忙碌,他和同齡的小伙伴一天都吃不飽飯。

  “挨餓太遭罪了!”在王金良的家鄉,有座山叫秦山,相傳因秦始皇來這裡尋找長生不老的秘方而得名。幼時,他就不止一次遐想,“有沒有什麼秘方,能讓土地上生產更多的糧食,讓大家不挨餓呢?”

  恢復高考,王金良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尋找起他埋藏於心的秘方。

  1983年,大學剛畢業,他就被分配到海鹽縣農林局植保站於城病虫害觀測站。“我將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裡,發芽、開花、結果。”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他在日記裡這麼寫。

  那時,病虫害觀測事關全縣農作物病虫害的測報防治,任務繁重,責任重大。但他從不怕苦,一直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每年挽回糧食損失4萬噸左右,價值1.2億元。

  2005年,長江流域水稻稻褐飛虱大暴發,他幫海鹽直接挽回糧食損失8.13萬噸,價值1.75億元,獲嘉興市農業豐收一等獎。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撰寫科技論文3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得農業部豐收獎、省農業科技進步獎、省星火計劃獎等30余項榮譽。

  2013年,他成為嘉興首位“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同年,他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王金良此次到屏山講課,是因為早在2017年,海鹽與屏山就結下了東西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山盟海誓”,雙方按“屏山所需、海鹽所能”的原則,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持續對接所需、互予所能方面開展多層次扶貧協作,幫助屏山脫貧摘帽。

  收到王金良的“請戰書”,海鹽縣委組織部考慮到王金良雖已不再年輕,但業績超群、一腔赤誠,便批准他作為扶貧干部,在屏山留守半年,指導果農脫貧增收。

  (四)

  在海鹽,王金良把海鹽農業搞得風生水起﹔在屏山,他的願望能實現嗎?

  剛開始,他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屏山對他而言是全新的環境,兩地相隔2000多公裡,環境氣候差別太大了。

  但他一直樂於鑽研喜歡挑戰,一直致力於為破解“三農”問題尋找秘方。決定留在屏山的那一刻,他又想起秦始皇海鹽找秘方的美麗傳說,便尋思著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秘方。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早早起床,隨當地農技人員下鄉訪農戶。

  車子駛出縣城,四下裡是望不到盡頭的山。山路崎嶇,坡陡彎急,汽車在每個拐彎處都要倒車調整方向后才能繼續前行,山間倒車驚險無比,他卻面不改色,因為車窗外的別樣景致已完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在屏山鄉野,他看到了郁郁蔥蔥的群山,看到了嵐靄飄蕩的美麗生態,看到了蜿蜒流淌的金沙江和岷江。

  “金沙江流域河谷間的干熱氣流適宜種水果,岷江流域的濕冷氣候適宜種竹筍,兩江交匯產生的茫茫雨霧適宜種高山茶葉。”他心頭一喜,屏山縣面積1500余平方公裡,雖說是國家級貧困縣,但這裡基本零工廠零污染,大氣環境質量國家一類一級、地表水環境國家一級、全縣含硒土壤面積700平方公裡,對於農業來說,又何嘗不是富礦啊?

  “山地面積93%,‘九山半水半分田’,客觀地理條件決定了農業永遠是這裡的支柱產業。脫貧還得靠農業!”

  沿途的景致,讓他看到前景,看到方向,看到信心!

  汽車在顛簸中來到李武光家。李武光看到浙江專家突然到訪,開心得以為看花眼。他歡天喜地地把王金良請進年久失修的家,端茶倒水,一五一十地講了他的奮斗史和種植茵紅李的全過程。

  在李武光家的李子林裡,王金良反反復復地看著這些高大李子樹,非常細致地詢問了李武光好多問題,一一記錄,並不時鼓勵他。

  聽著王金良信心百倍的生動介紹,李武光激動地笑了,王金良也笑了。

  離開李武光家,王金良又馬不停蹄趕去其他地方走訪。那天回到縣城已經很晚,夜裡住下來,王金良才覺得右腿痛得厲害——來屏山前,這條腿剛剛受傷。

  那天,他居然拖著傷腿,跋山涉水一整天!

  (五)

  一連半個月,王金良跑了3000多公裡山路,跑遍屏山主產茵紅李的10個鄉鎮。白天,他上山下鄉高密度調研﹔夜裡,他筆耕不輟挑燈夜戰。

  他寫下數千字的《東西協作茵紅李全產業鏈轉型脫貧增收》調查報告,受到屏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王金良一直在思考。在消費快速升級的大背景下,屏山農業轉型發展觀念落后、農民片面追求產量不重質量、農業技術推廣力量嚴重弱化、專業合作社服務能力差、標准化生產滯后等問題,導致屏山的農業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這是茵紅李未能幫果農脫貧的根本原因。

  “這是個復雜的系統問題,全產業鏈問題!”他提出了“創建高標准生產基地、組建農業專家服務團、編制控產栽培模式圖、創新農技推廣新模式、構建茵紅李全產業鏈、開展茵紅李品牌銷售”的“六大策略”,要農戶轉變觀念,“控產”“提質”“增效”。

  不過,“控產”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果農的普遍質疑,甚至反對。

  在屏山農村,村民們聽說浙江專家要給果樹大剪枝,把產量減少三分之一以上,紛紛鬧起了情緒,“這是什麼專家?咱老百姓也知道多個雞婆多個蛋,產量減少蛋就少了,蛋少了怎麼增加收入?”

  “咱祖祖輩輩在屏山種茵紅李,一直以來都在想方設法增產,現在突然要減產,這個辦法行得通嗎?”

  “是啊,如果失敗了,專家拍拍屁股走人,我們怎麼辦?”果農議論紛紛。

  “浙江也產茵紅李嗎?那裡的經驗在這裡行得通嗎?專家畢竟是外地人,一個外地人憑啥上門要我們這麼做?”有人甚至懷疑王金良出的是“損招”。

  但鐵了心要幫果農的王金良不管別人如何反對,他始終堅持努力,“產業不提質,農民不增收,我便不撤退!”

  “我相信王老師!”李武光一聲感嘆,“王老師不來,我的李子樹就准備砍了,萬一王老師的方法失敗了,就當我把李子樹砍了!”

  (六)

  王金良用海鹽提供的150萬元東西扶貧資金,建起6300畝茵紅李高標准示范基地,上千戶果農像李武光一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了這個示范基地。

  高標准示范基地建起來,王金良制定了茵紅李基地“七統一”標准化生產技術標准。他把“田間”當“車間”,要求做到統一品種品系、統一栽培管理、統一植保防治、統一配方施肥、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分級包裝、統一品牌營銷。

  “有了示范基地,制定了標准,必須深入傳授技術。”他聯手當地農技人員,辦起茵紅李標准化生產管理大講壇,講解茵紅李修剪整枝和冬季清園,向合作社社長、作業能手、農戶等進行現場培訓演示,還將培訓內容刻錄成光盤,制作成微視頻在微信群推送。

  大講壇開講,果農們積極性很高。但當他讓果農把三四米高的李子樹修剪成1米多高的盆景樹時,果農們又遲疑了。

  幾十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觀念,又豈是王金良這個外來客的幾堂大講壇能改變的!有人勸王金良算了,“反正就挂職半年,這半年自己努力了也就行了!”王金良一聽就來了氣,“我是來扶貧的,那麼多果農沒脫貧,怎麼能算了!”

  入冬,屏山非常冷。他穿著厚厚的棉衣,一天又一天跑在山間,一遍又一遍做各種思想工作,一堂又一堂舉辦農技大講壇。

  在李武光的李子林裡,他手把手教李武光修剪李子樹。“樹高果子多,但隻有樹頂的小部分果子得到足夠的光合作用,大部分果子品相差、甜度不夠,所以賣不上好價錢!”

  他把高大的李子樹矮化成盆景,剪掉多余枝杈,通過拉枝,讓整棵樹通風透光,吸引了很多果農圍觀。“整棵樹養分汲取充足、光照均勻,才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子。”他微笑著,黝黑的臉龐在寒風中凍得通紅,讓圍觀的果農看得感動。

  越來越多果農拿起剪刀,按王金良說的那樣,將自家高大的李子樹修剪成“盆景”。

  王金良還制作了一張茵紅李標准化栽培模式圖,詳細地標明每個月的操作要點、管理注意事項等內容,把它張貼到每一戶果農家中,果農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第二年4月,屏山茵紅李花開似雪,王金良的半年挂職扶貧卻已到期。

  “花開還未見果,此時怎能離開!”他毫不猶豫提出延期,“再干半年,讓茵紅李高標准示范基地走上正軌!”

  (七)

  延期獲批。

  高標准示范基地的茵紅李一天天接近成熟,王金良又謀劃起小果子成熟后的大營銷。

  在他的提議下,屏山建立了“縣國有宇桂公司(合作社聯合社)+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果農)標准化生產,積極提供農資配送、生產記錄等服務﹔社員(果農)紛紛承諾,要遵守誠信自律公約,嚴格按照標准生產作業,達到綠色食品標准,適時採摘並分級后統一上市交易。

  跑深山,下田頭,找市場,忙產業。王金良常為一些關鍵數據忙到凌晨一兩點,屏山縣宇桂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文清看在眼裡,感動在心頭。

  “到了王金良老師這個年紀,完全可以不用這麼拼,他卻遠離海鹽,這麼辛苦地留在屏山,為什麼?”劉文清一次又一次默默問自己,“一個千裡迢迢來幫我們的人都那麼有干勁,我們本地人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在王金良的影響下,劉文清干得格外賣力。他帶領屏山縣宇桂公司開展茵紅李品牌營銷,注冊“三江田”縣域商標,融入地理生態、產品特征、農耕文化等原產地元素,進行品牌包裝專業設計,為銷售助力。

  拓寬茵紅李銷售渠道,還得“走出去”“請進來”。即便再忙,王金良還是擠出時間,與華東地區最大的水果市場——嘉興水果批發市場簽訂茵紅李優質果產銷合同﹔組織嘉興、成都等地客商參加屏山茵紅李推介會﹔在上海果品行業協會設立辦事處﹔與上海各大連鎖超市、專賣店和大賣場的終端配送中心產銷負責人見面……一系列的舉措,讓貧困地區農產品與發達地區市場無縫對接。

  2019年夏天,6300畝高標准示范基地產出優質果1萬噸,每畝增收1.3萬元,基地裡的1050戶果農增收8200萬元,24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高標准示范基地引領全縣茵紅李控產提質增效,屏山茵紅李總產量從前一年的10萬噸下降為7萬噸,但果大味美,均價從每斤1.7元提高到3.5元以上,產值從3.5億元提高到5億元,帶動了2500余戶種植茵紅李的貧困戶脫貧。

  這年,李武光第一次賣光家裡的茵紅李,收入近2萬元,比往年的兩三千元翻了好多倍。他開心地在村子附近開了個農資經營部,銷售農具和農資,服務鄉親種植茵紅李。

  屏山大批果農的茵紅李都未滯銷,而且賣出好價格,大家相互傳唱:“一畝李子一萬塊,脫貧致富來得快!”

  (八)

  金秋十月,轉眼一載。

  王金良的延期扶貧歸期將至,此時的屏山縣還沒有脫貧摘帽。

  “我是來扶貧的!”他在心裡不停嘀咕,這一年努力雖然取得不錯成效,但屏山貧困縣的帽子還沒摘,還有那麼多果農沒脫貧,怎麼能在這時候回去呢?他下定決心,又提筆寫了延期申請,並獲得批准。

  第二次選擇延期留下,他依舊非常忙碌。

  他繼續探索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轉型脫貧模式”,想做現代農業實例操作系統,以持續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農業結構實質性轉型,加快並提前實現農業現代化。

  今年2月,屏山縣正式脫貧摘帽。但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又給剛剛步入正軌的屏山茵紅李帶來嚴峻挑戰。

  看著疫情導致水果滯銷、價格跳水,王金良如坐針氈,徹夜難眠。2月下旬,他決定期滿后繼續在屏山延期留守,幫屏山茵紅李沖破疫情。

  “讓豐收的屏山茵紅李最大化沖破疫情影響,必須‘走出去’‘請進來’!”疫情防控逐步趨穩向好時,他就帶著屏山農技專家、合作社負責人奔赴長三角和珠三角舉辦屏山茵紅李推介會,向當地水果市場、大型水果超市和經銷商推介茵紅李,僅在嘉興,一場推介會就簽下了萬噸銷售合同。

  他邀請各地客商到屏山參加品鑒會,精心策劃了“樹王”拍賣,將錦屏鎮一棵“樹王”今年結的果子,拍賣出22000元,引起巨大轟動。

  他還通過電商、網絡直播進一步打開銷路——請專人開通屏山茵紅李線上銷售渠道,果農在家點點手機,訂單就能接踵而來﹔請網紅主播直播帶貨,8分鐘銷出1000多單,賣出每公斤50元的好價錢……

  今年,受疫情影響,全國水果產值嚴重下滑、果農嚴重減收,屏山茵紅李卻僅用一周就基本售罄,實現產值6.6億元,在雲貴川獨一無二。

  王金良留守屏山兩年,幫果農增收4.6億元,使4000余戶貧困戶全部脫貧的故事,也在川南及周邊地區傳為佳話。

  (九)

  兩年轉瞬流逝。

  李武光家的李子樹保住性命,結出的果子個大味美,李武光足不出戶就有客商上門,挑擔子也賣不掉李子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

  摘掉貧困戶帽子的李武光還把服務鄉親種茵紅李的農資店搞得有聲有色,他由此獲評屏山縣優秀農民工,獲得了1萬元創業補助。今年,李武光家的茵紅李賣了3萬多元,農資店收入2萬多元,他早就想請王金良吃個飯,但約了一年多也沒約上,“我家造好新房子,一定要請王老師來!”

  李武光的喜悅,是屏山4000多戶貧困果農脫了貧的共同喜悅。

  屏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斌比王金良小幾歲。王金良的到來,讓他既感動又尊敬,“他來屏山,真正讓茵紅李成了屏山果農的‘脫貧果’‘致富果’!”

  王金良探索的“茵紅李全產業鏈轉型扶貧模式”,獲得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的充分肯定:“這就是典型的‘浙江經驗’,為全國攜手奔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鑒。”今年,王金良還獲評“202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獎先進個人”“浙江省東西部扶貧協作獎突出貢獻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

  金秋十月,王金良第三次延期扶貧到期,三次延期留守已讓屏山脫貧摘帽碩果累累,也讓他變得兩鬢斑白。腳步不停的他,又提筆寫下第四次延期留守的申請。

  “脫貧不脫幫扶,我要繼續留守!”在他看來,剛剛脫貧的果農還不富裕,技術還不熟練,此時他若離開,果農們有可能遇到困難再次返貧,“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我要幫他們再提升一下種植技術,把可能因技術造成的返貧風險降到最低!”

  四川屏山縣,因縣東有翠綠如屏障的寶屏山而得名。寶屏山下,王金良還指導當地農戶搞了片茶李套種的八卦田,常年美景如畫。

  “屏山還有21萬畝茶園、15萬畝竹林,有了茵紅李的探索,將全產業鏈轉型經驗用到茶葉和竹產業上。”

  “我要把屏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模式,推廣到宜賓、四川乃至整個西部。”

  “我要為實現東西協作、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夢想不懈努力,讓更多的農戶早日實現小康夢!”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