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這所小學被打造成了一座微型博物館

探索學校博物館深入融合模式,讓課堂變殿堂

王潔

2020年12月30日08:49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杭城這所小學被打造成了一座微型博物館

前不久,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相關意見,要求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杭師大附屬第一小學成為杭城率先響應號召並實踐的學校之一。

昨日(12月29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國財稅博物館與杭師附小正式達成深度合作,共同架構起“浙江省校園博物館學習中心”,推動“貝類王國”“小小理財家”微型博物館進校園,讓第二課堂變成了“第一課堂”。

“貝類又稱軟體動物,目前已定名的超過10萬種……”活動當天,學生講解員向嘉賓們介紹了貝類的相關知識。如今杭師附小的校園煥然一新,比如學校的門廳,就被打造成一座小型博物館,不僅有各種貝類實物展示,還介紹了貝類的生物分類、形態特征等,甚至利用投影技術,模擬了海洋裡貝類的生活方式。據了解,學校和浙江自然博物院一起策劃的“貝類王國”展覽,共展出貝類標本1000余件,計劃展示數字多媒體3萬余件。

歷史上,貝類也曾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早的貨幣就是貝類。為此學校與中國財稅博物館策劃了“小小理財家”展覽,梳理貨幣演變簡史,展示財政稅收與國家治理、公共生活的密切聯系,在立足財稅歷史特色的同時融入感官互動體驗。

國際博協副主席安來順也來到現場,他坦言,過去學生去博物館參觀或參與一些訂制課程比較常見,而博物館帶著資源進校,與學校打造學習中心,並展開機制化的合作不多見。“博物館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教育,而教育的主體就是青少年。”安來順說,浙江省校園博物館學習中心未來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探索如何將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深度融合,把更多優質的資源傳遞給孩子。

“我們希望杭師附小的學生,能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浸潤六年。”杭師附小校長俞富根說,未來學校將探索把學科教學和博物館資源整合,使“場館學習”走向“場景學習”,讓課堂變殿堂。

延伸閱讀——

博物館進校園,成了“新時尚”

本月初,求是教育集團之江二小的報告廳裡,出現了十多隻萌萌的“大螃蟹”。原來,這是學生在表演《蟹蟹出場》科普秀,慶祝“鎧甲衛士”中國濕地博物館螃蟹館在學校正式開館。該館通過標本展示、教具輔助和課程開發等多種科普方式普及甲殼動物知識。

前兩年,中國絲綢博物館首個“校園女紅傳習基地”落戶大關小學,並向學校贈送了全新的適合青少年專用的小織機,供上課使用。學校表示,女紅傳習不僅是對傳統技巧的傳承,更鼓勵學生創新,織出時尚且有創意的作品。

除了與博物館合作,有的學校甚至自己辦起了博物館。比如,刀茅巷小學就開設了亞太地區第一家口琴博物館,展示各類口琴、音視頻、文字圖片等珍貴資料1000余件,方便學生深入了解口琴的發展史。

如今,杭城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探索博物館進校園,讓博物館資源在更多學校落地,發揮博物館面向青少年教育的功能,豐富中小學生的學習面。

(責編:王蕭蕭、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