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稱為“工業糧食”,是制造業的基礎,今后如何“再造”——

寧波慈溪橫河鎮:一條“軸”的進化之路

2021年01月04日08:3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慈溪橫河鎮:一條“軸”的進化之路

  “胡”和“軸”,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漢字,唯一的共同點:都是9個筆畫。

  然而,世界上的緣分,也真是說不清道不明。在浙江民營經濟重地——寧波慈溪市,橫河鎮被稱為中國軸承產業之鄉,創造並經營這個產業的,絕大多數出自胡姓家族。

  緣分隻可意會,工業邏輯卻清晰無比。

  橫河軸承產業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個產品長成了一個產業集群,走過了一條典型的浙江塊狀經濟成長之路。

  但是,與一些紅利衰退的塊狀經濟相比,在“吃”了40多年后,橫河人的“軸承飯”仍然吃得很香。究其原因,軸承是一個與工業文明同呼吸共命運的基礎產品,是制造業的基礎,幾乎穿透於所有行業,又被稱為“工業糧食”。

  制造業的基礎有多重要?就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要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業、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軸承,正是需要“再造”的基礎零部件,產業進化勢在必行。

  2021年,橫河軸承為這場新的“進化”做好准備了嗎?

  一群“胡老板”

  打造一條“軸”

  驅車穿行於橫河鎮的主干道上,路兩邊的景象差異甚大,有高大氣派的現代化建筑,也有低矮傳統的家居小樓,但毫無例外,房子外面的招牌上都有共同的標示:軸承。

  在浙江,這正是經典的塊狀經濟模樣。

  橫河鎮副鎮長胡旭波向記者娓娓道來,眼前的這一切,其實藏著橫河軸承產業的進化路徑——

  起初,清一色的家庭作坊,而后分化,有的企業脫穎而出成為年產值以數十億元計的行業龍頭企業,如慈興集團和環馳軸承集團有限公司﹔

  有的穩扎穩打成為年產值在5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的中型企業,還有諸多一呼百應的配套和協作小企業,它們共同組成了橫河的軸承產業生態圈。

  “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胡旭波故作神秘,停頓了一下說:如果第一次見到橫河的軸承老板不知道怎麼稱呼,叫“胡老板”准沒錯!

  “胡老板”和軸承產業,在橫河,這個緣分由來已久。最早把軸承的種子撒向這片土地的,正是慈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先根領銜的“十八羅漢”。

  1975年,橫河鎮相士地村將開辦的旭光五金廠改為旭光汽車配件廠,胡先根、胡紀強等18個人作為廠裡的骨干,他們對軸承的逐步熟識與理解,為此后軸承產業發展埋下伏筆。1984年,年營收不過2萬元的旭光汽配廠,做了一個大膽決定:以6年支付100萬元為條件,與上海軸承技術研究所簽署了技術聯營協議。當時去簽訂協議的人,正是胡先根。收獲出乎意料地好,與科研單位“攀親”,讓這個村辦小廠生機旺盛:1985年收入同比增長335%。

  這段經歷也讓胡先根終生難忘,今天,胡先根執掌的“慈興”,年產值達20億元,每年都要拿出3.5%的營收投入研發。

  此后,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十八羅漢”開始了一場更大膽的“遷徙”:有人辦起了自己的工廠,有人做起了跟軸承配套的生意,跟著他們的步伐,更多橫河人吃起了“軸承飯”。一時之間,軸承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橫河鎮迅猛生長。

  “我是1995年創立的寧波東煌軸承有限公司。”胡紀強是當年的“十八羅漢”之一,現在他有兩個身份:東煌軸承董事長和慈溪市軸承行業協會會長。而在橫河,從原材料鍛造、熱處理、研磨、清洗到最后成品,幾十道工序,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處處都是“胡老板”的天地。

  “這碗飯可以一直吃下去”

  不同的產業,有著不同的特質。有的產業,有著強烈的“候鳥性”特質,哪裡生產成本低就會“飛”向哪裡。

  軸承產業則不同,作為“工業糧食”,它一旦落地生根,就具有了不斷生長的潛力,隻要走對了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軸承是百年產業!”即便在橫河,比胡紀強更懂軸承的人也不多,和這個小零件打交道40多年,他對軸承除了“親情”,更多的是欣賞。

  他告訴我們,從過去的電冰箱、洗衣機,再到現在的機器人、智能家電、無人汽車,帶有時代烙印的產品輪番上場,一個個行業因此顛覆,但軸承卻從未被冷落過。

  當然,橫河軸承的產品每年都在變。春潮密封件董事長胡建定說:“我們最早從簡單的溜冰鞋軸承做起,沒啥技術含量,隻要漂亮就行。后來做電機軸承的時候,客戶提出了防塵要求﹔再做汽車電機的時候,還得耐高溫。就這樣,產品不斷升級。”

  也正因此,每當有人說軸承是傳統產業的時候,胡紀強都要強調它的現代性。在他眼裡,這是一個永不過時的產業。

  橫河的軸承老板們很清楚這一點,也很知道利用這一點。“軸承這碗飯可以一直吃下去。”從1996年的一家小作坊到現在年產值5億多元的大公司,福達軸承集團董事長胡達雲知道:軸承不僅能做,而且能長久做!在“福達”的倉庫裡,幾百個型號的軸承依次陳列,每研發一個新軸承,對應的就是一片新市場。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產業強基計劃的實施,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更加廣闊的天地。

  “環馳軸承”的生產負責人胡華申曾算過一筆賬:橫河軸承年產量4億多套,卻不到日本一家公司的年產值。而中國市場目前生產的軸承型號,也僅佔軸承這個大家族的3%。從全球行業對比來看,軸承行業高端市場被瑞典、德國、日本等跨國企業壟斷,中低檔市場則主要集中在中國。

  無論是橫向的領域開拓,還是向上的價值挖掘,無不充滿想象空間。而在橫河,“慈興”“環馳”等一批技術實力強的企業,已經開始向中高端領域進軍,連年的大手筆技術改造投入后,諸如奔馳、寶馬等高端合作伙伴的大門也打開了。

  這些變化,讓胡華申頗為感觸:放棄低端市場后,前路不僅沒有收窄,反而迎來一片星辰大海。面向未來,他說“環馳”有個小目標,爭取在20年內,沖進軸承行業世界前十強。

  產業生態“大魚引領,小魚活躍”

  說起橫河軸承的產業生態,鎮黨委書記王迪很是自豪,“大魚引領,小魚活躍”。

  一圈走訪下來,記者也發現了一個搶眼的特點:企業的財務狀況普遍較好,少有外債。像去年產值16億元的“環馳”,銀行貸款僅有4000萬元。

  這不禁讓人好奇,橫河軸承的產業生態是怎麼形成的?如果說,敢闖敢干讓橫河人開啟了軸承產業的大門,那麼抱團取暖、差異立身則是他們度過一次次寒冬的秘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原材料價格暴漲,橫河的胡老板們一時間猝不及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慈溪橫河相士軸承行業協會成立,以協會的力量爭取更多議價權。這也是全國首個村級軸承行業協會。

  多年以后,橫河的胡老板們還是會慶幸這個明智決定。有了協會之后,做新產品時互通有無,避免同質競爭﹔遇到行業共性難題時,一起尋找解決辦法……軸承的產業生態,越做越健康。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橫河軸承企業,不僅樂於抱團,而且擅長立異。

  胡立園,慈溪萬順軸承有限公司董事長。在橫河軸承企業圈,胡立園是出了名的能人,但是第一次接觸,記者很難把這位如鄰家大叔般朴實的70后,與巧於創新的企業掌門人聯系起來。胡立園的企業不大,佔地不過20多畝,靠的是差異化創新。“大公司主要做標准件,我就避開,做非標軸承。”胡立園說。緊接著,他又補充道,“利潤率高多了。”

  聽上去雲淡風輕,做起來殊為不易,“精明”的胡立園有著驚人的工匠品格。在一次考察中,他發現了一種雙排球的軸承,工藝特殊,價格奇高,胡立園上心了,回來后,他帶領團隊四處鑽研學技術,最終開發出了這種特別的軸承。

  在橫河軸承企業中,工匠精神是一種常見的品質。“軸承產業空間大得很,必須要打破現在的產業天花板。”說這話的,是慈溪市由由軸承有限公司創始人孫建豐,基於這種認識,他給公司起了一個出圈的名字——“由由”。“由由”確實出頭了。2011年創立后,孫建豐帶領這家年輕企業,對標日本NSK等幾家巨頭,7年磨一劍,在2018年殺進了門檻極高的醫療軸承領域。

  第二次“進化”

  卡在哪

  塊狀經濟的未來取決於一次次進化,而進化之路必然伴隨著陣痛。

  土地!土地!土地!在橫河鎮,不管是鎮政府官員,還是企業當家人,提起當下最頭疼的問題,一致認為就是土地。

  從空間上來看,橫河鎮目前可利用土地確實非常有限。北部緊挨著慈溪市主城區,東南部為丘陵,西部是余姚主城區,85.44平方公裡的土地,幾乎每一寸都用到了極致。

  這也帶來一個略顯魔幻的結果:年產值動輒幾千萬元、上億元的企業,常常“蜷縮”在幾畝或幾十畝的土地上,畝均產值高得嚇人。也因此,“愛家鄉”成為橫河軸承企業的一個鮮明標簽。

  但是,還是有一些撐不住的企業選擇了外遷。這讓胡旭波痛心不已,2019年,外遷的15家企業總產值達到了55億元,相當於流失了一個橫河“億元產業群”。而未來,還有更多的企業會成長壯大,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王迪坐不住。他告訴我們,橫河軸承是基礎產業,發展空間很大,當務之急是重構軸承產業地圖。“我們設想是抓緊解決土地空間問題,規劃一個高能級的軸承產業園,整合目前相對鬆散的產業資源,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王迪說。

  實際上,橫河軸承的這種尷尬,也是浙江不少塊狀經濟面臨的共性問題。透過橫河犬牙交錯般的軸承企業布局,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塊狀經濟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創業圖景鮮活如昨。而今,面對軸承產業的進化要求,這種產業布局已然不相匹配。

  除了土地這個硬件,橫河軸承的進化還面臨著技術闖關。“過去這些年,橫河軸承實現了從低端產品到中端產品的第一次產業進化,有些產品已經進入高端,整個行業的技術和工藝都沒問題,產業鏈完整性和協同性也很強,但是,我們還沒有進入到行業內具有標志性的高端領域,比如高鐵、飛機上用的軸承,還是空白,這些軸承還是進口為主。”王迪說。

  橫河軸承的闖關已經開始。除了企業個體的產品突破之外,2019年底,慈溪還成立了寧波市關鍵基礎件(軸承)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旨在打造一個服務整個產業集群的公共技術平台,破解單個企業難以解決的共性技術難題。目前,這個綜合體已經針對軸承鋼品質提升研究、產品生產技術研究、密封墊片綜合性能測試裝置等關鍵技術組織研發,累計組織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5個,解決技術難題數135項。

  2021年,這群“胡老板”的軸承飯還會吃得更香。(劉剛、鄭亞麗、朱承)

(責編:金忠耀、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