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包裡有乾坤

張萍

2021年01月19日08:50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豆腐包裡有乾坤

  上周末,一條關於豆腐包的新聞說,建德豆腐包在杭州走紅,一些店鋪剛開張就迎來顧客爭相排隊購買。聽說這個現象還引起建德有關部門的關注,他們不僅派人來杭州實地考察,還計劃成立“豆腐包辦”。

  小吃能登大雅之堂嗎?不要懷疑。2020年各式各樣的熱搜中,說螺螄粉“長”在了熱搜上毫不為過。據不完全統計,全網關於螺螄粉閱讀破億的話題超30個。400萬廣西柳州人或許從未想到,從小吃到大的街邊小吃螺螄粉,會成為全網“頂流”,但真金白銀是看得見的。隨之而來的是超過100億元的全年產值,出口額增長了8倍,創造了25萬個就業崗位。在爆款頻出的消費環境中,隻要在對的時機做了對的事情,一碗粉或者一隻包子,都有爆紅的潛質。建德豆腐包在杭州成“網紅”,不能簡單理解為“杭兒風”,而是顯現了它在更廣范圍內走紅的潛質。

  在疫情背景下,一家豆腐包店的走紅,還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一個門面,幾張桌子,幾個員工,建德豆腐包這種小店經濟在復工復產階段,顯現出超預期的活力與韌性。一葉知秋,小店經濟既是經濟社會運行的參照,也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重要抓手。

  那為什麼是建德豆腐包?小包子裡有大乾坤,想要人見人愛,並不簡單。據媒體報道,其中一家豆腐包網紅店的老板,光豆腐廠就選了10多家,面粉品牌試了20多個,還要反復地鑽研調整配方,由此可見這些手藝人的工匠精神和極致追求。正是靠著這種精神,包子店才能在並不算有利的大環境中逆勢走紅、實力出圈。種過菜的都知道,青菜一定要霜打過后口感才會更甜。環顧四周,一批在壓力中存活並壯大起來的小店,無不是為自己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市場競爭力。他們發出的微光也啟示各行各業,應對疫情沖擊雖然不易,但蹚過這段低谷,就像青菜打過霜,一定會更甜。

  當然,從一家網紅店到一個網紅產業,背后也少不了政府的助推。小買賣有小買賣的局限,就像有的顧客反映的那樣,豆腐包每家店的味道不一樣。回顧一些知名地方小吃的歷史會發現,政府部門介入對個體經濟整合與提升作用不可輕視。做好這些形成標准化、產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基礎工作,是小店升格為地方“大”牌所必不可少的。比如,1997年福建沙縣政府將小吃定位為支柱性第三產業並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扭轉了沙縣小吃“臟亂差”的形象,把自發創業的個體經營,逐漸培育成政府引導的支柱產業。再如,2015年初,廣西柳州提出螺螄粉“產業化、標准化、品牌化、規模化”理念,同時發揮工業化思維和工業化特長,完善產業鏈布局,巧用電商賦能,這被認為是螺螄粉走紅的“秘訣”。

  開化有“氣糕辦”,縉雲有“燒餅辦”,三門有“青蟹辦”,如果加上這個計劃成立的建德“豆腐包辦”,這些品牌辦滿溢的不僅是喜感,更是浙江各地政府俯下身為小店蹚出大道的“三服務”精神,值得肯定。

(責編:金忠耀、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