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溪: 一條極具人文底蘊的河流

林立謹

2021年01月20日09:08  來源:溫州日報
 
原標題:平水溪: 一條極具人文底蘊的河流

  平水溪是溫州蒼南一條典型的山區性河道,自福建省福鼎市分水關村發源,向東流向浙江省內,而后與右側鬆山、左側木寨山的坑澗以及小沿溪、仙堂溪匯合,在橋墩鎮后隆村注入橫陽支江,全長9.07公裡。其上游山高坡陡,河道比降大,支流呈樹枝狀匯入干流,遭遇大暴雨時洪水迅速匯聚,形成高洪峰,洶涌而下。而中下游是人口、經濟聚集的平原,地勢平坦低窪、河道比降平緩,宣泄洪水能力差,極易發生洪澇災害。近年來,水利部門對平水溪開展了小流域治理,防洪排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給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有力保障。

  源出浙閩分水關

  筆者日前探尋平水溪源頭,看到源頭之水自分水關防御牆牆根迸出,牆的這邊是浙江,牆的那邊是福建。由於源頭之水東西分流,各入一省,含義獨特,所以各朝代方志都會著重記上一筆。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分水山……與鬆山連,泉發嶺上,東西分派,以限閩浙……自福建來者,困於陟嶺,至此山下,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錢)倉”。民國《平陽縣志》有類似的描述:“分水山……與鬆山相連,泉出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五代吳越戰守於此。其嶺曰分水嶺,水名平水溪……山腰凹處為關,曰分水關”。

  更有文人墨客,路過分水關,見一水分二省,總是難以抑制感慨而吟詩作賦。南宋紹興進士黃公度在分水關留詩雲:“嗚咽泉流萬仞峰,斷腸從此各西東。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清代“盤江逋客”路過分水關同樣吟詩一首:“一道泉分兩道泉,層層鬆栝翠參天。鷓鴣聲裡山無數,合向誰家草閣眠”。

  分水關作為浙閩兩省關隘,蒼南、福鼎、泰順三縣通衢,既是商貿要道,也是封建割據的天險。發生在平水溪發源地的第一場戰事,當是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的南朝陳后主至德元年(583),豐州(福州)刺史章大寶反叛,率兵攻打分水嶺,永嘉內史毛喜遣兵御之。清代平陽詩人張綦毋《船屯漁唱》第十一首引用這場戰事為典故:“界破甌閩萬疊煙,分流一派到關前。莫忘東晉關山險,曾記兵過至德年”。

  而據清代乾隆《溫州府志》及光緒《泰順分疆錄》等文獻記載,發生在分水關的最悲壯的一場戰爭,應該算是宋景炎二年(1277),元軍南下,瑞安、平陽失守,宋行軍司馬陳自中隨秀王趙與檡入閩,提兵拒守分水關,阻擊南侵元軍十余日,守關將士的血,順水流染紅了平水溪。奈何大宋氣數已盡,“食盡援絶,軍帥欲降之”。陳自中“不從,朝服南向,再拜而死”。

  而后幾百年間,分水關更是戰事不斷,平水溪見証了歷史興衰。

  得名治水古聖賢

  平水溪干流水源雖在福建省,但河道全線在蒼南縣橋墩鎮境內,流經的區域古名“平水裡”,因而得名平水溪。“平水”二字含“平治水土”之義,據明代史學家宋濂所撰《溫州橫山仁濟廟碑》及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此名來自西晉橫陽治水英雄周凱,治理開發古溫州沿海平原,持續十年之久,永康元年(300),一場“颶風海溢”襲擊古溫州沿海,周凱奮起抗擊,最終英勇赴難。

  為紀念他的功績,邑長命名他的故裡叫“平水”,即是現在的蒼南縣橋墩鎮,平水溪也因此而得名。而平水溪沿岸至今留存著周凱古墓遺址,千年來百姓祭拜不斷,詳見溫州日報風土版2019年10月9日《周凱:溫州治水第一人》,10月30日《紀念治水先驅,承載水利情懷——蒼南修繕橋墩平水古道》,2020年6月1日《橫陽支江的前世今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平水溪沿岸不同地段的村庄,對各自的河段有了不同的叫法,上游叫砰溪、下游叫官溪,中游叫桂蘭溪,但水利專業部門,依然延續著1700多年的歷史傳承,一直沿用平水溪的名稱。

  通閩水路起止點

  從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地名平水,始通舟楫,以達前(錢)倉”可以看出,平水溪是古代錢倉經分水關至福建桐山水路的起止點。

  古代浙江經分水關進入福建的路有兩條,一條是陸路,《溫州市交通志》記之為南港古道,不同的朝代,途經的地點各有不同﹔另一條則是水路,自平陽錢倉乘船,經橫陽江南港(今稱橫陽支江)候潮而上,到達上游平水溪上岸,然后登山過分水關。這樣的乘舟行進線路至少持續到清代后期。

  清光緒《泰順分疆錄》記載:分水山“山左為平陽,右為福鼎,前為鬆山,后為八都諸村,山腰凹處為關……山下村名平水,達蕭家渡,可通舟楫”。而后,隨著地勢的變化,《蒼南縣水利志》記載“建國前,橫陽支江與鰲江直通,東海潮汐到達橋墩平水溪口,從鰲江候潮乘船可直達靈溪”。這一記載,說明了民國期間,潮水雖然還能漲到橋墩平水溪口,但乘船隻能到達靈溪。如今平水溪的地形地貌,已經很難想象古代舟楫塞港的景象。

  我們隻能在古人的詩詞中感受古平水溪寬闊的水面,優美的景觀。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知海鹽縣林仰由閩及浙,翻越重重山嶺,至分水關,正值夜雨初晴,晨煙繚繞,鄉野之中充滿蓬勃的生機,忽然看到山下平水溪有渡口,可假舟楫前行,一路的辛苦頓時無存,腳步便不由自主地輕快起來,喜悅之情涌上心頭,便以平水溪右岸巍峨的鬆山為題,欣然寫下了《鬆山》一詩:“梯盡甌閩萬疊山,山中喜見浙中天。好拋靈運崎嶇屐,直上林宗散誕船。曠野夜收桑柘雨,平湖曉浸芰荷煙。宦游慣作東吳客,相望何人立水邊。”詩人眼中的平水溪水面開闊猶如湖泊,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遐想。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的當前,我們有必要深入挖掘平水溪的歷史典故、人文遺跡,推動水利、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

(責編:艾宇韜、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