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發揮專長, 為孩子們開設“花式”藝術課

尹嬋萱、鄭麗芳

2021年01月26日08:41  來源:衢州日報
 

在衢州市常山縣浦口村旗峰山山腳,有一座五裡小學。嶄新的校園裡,有500多名孩子在這裡學習和生活。有點特殊的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到了70%左右,還有130余名貧困生。

除了學校,這裡的很多孩子沒有其他渠道接觸藝術。為了讓孩子們的童年更有色彩,常山縣五裡小學的老師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開設了婺劇、國畫、傳統文化等豐富的藝術課程,他們帶著孩子唱歌、跳舞、聽戲、做風箏、畫鐘馗……

“即使條件有限,藝術教育也不能缺席!”這些老師們說,這是值得堅守的一件事。

婺劇、國畫、做風箏…… 這個學校的藝術課,好豐富

上周五,記者來到常山縣五裡小學。

上午10點左右,樊軍建老師的國畫班准時開課了。在專門開設的美術教室中,來自二年級3個班的“國畫生”們穿上罩衣、拿起毛筆,暈開顏料,認真地在宣紙上揮洒。這天的國畫課不設主題,學生們有的畫起了家裡院子結的絲瓜,有的畫了上學路上看到的小狗,有的畫了水果店裡看到的櫻桃,還有的畫了校園裡盛開的野花……

“所有學生都是自己報名參加的,都來自二年級,一共有30人。”樊軍建老師告訴記者,他原來讀的專業就是美術,有一定的國畫功底,從這個學期開始,他在學校的支持下開設了國畫班,每周2節課。除了教一些基本的水墨技法和國畫理念,他還會帶學生欣賞一些名畫,了解國畫的歷史,甚至計劃帶他們去現場寫真。“我打算在下個學期擴大班級,招收更多的學生學國畫。”

午間,婺劇排練時間到了。參加婺劇表演的孩子們來到排練廳,和老師一起練站姿、走台步。從周一到周五,他們每天都會在中午集中排練40分鐘,這也是這群孩子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光。四(1)班的鄭思遠說,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隻回家幾次,媽媽也很忙。隻有在學校裡和同學們一起時,她才感覺沒有那麼寂寞,尤其是和婺劇表演的同學們一起排練婺劇,每天進步一點點,更是有著滿滿的成就感。

除了國畫、婺劇,記者了解到,常山縣五裡小學還為學生們開設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藝術課。這些課程因時制宜——在清明節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做風箏、鑒賞《清明上河圖》﹔端午節的時候,老師和學生一起畫鐘馗、認識“五毒”和“五黃”﹔中秋節的時候,又一起做月餅、用黏土拓印模具……負責老師徐夢園說,現在,像這樣的傳統文化拓展課,每周都有1次。

即使條件有限,藝術教育也不能缺席 老師們說,要讓孩子的童年有色彩

在一所鄉村學校開展如此豐富多彩的藝術課,常山縣五裡小學的做法,得到了許多家長的支持和點贊。

“學校大部分學生都來自周邊的集鎮、鄉村,其中,有70%的孩子一方或雙方家長都外出打工,成為留守兒童。另外,學校內還有130余名的貧困生。”常山縣五裡小學校長劉小軍告訴記者,這些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不好,除了在學校,很少能接觸到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學校附近也沒有任何藝術培訓機構,想要像一些城裡孩子一樣從小上興趣班、藝術班,對這些留守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幾年前開始,常山縣五裡小學嘗試將婺劇、武術引入日常教學,為這些孩子補上這方面的空白。2020年,由於疫情原因,武術課停了,但學校決定增加國畫、傳統文化等藝術課程,進一步擴大藝術課的門類,增加藝術課課時。

在增加藝術課的過程中,學校遇到了不少難題,比如,師資緊張、經費不足等,但老師們都用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了。為了節省宣紙,教國畫的樊軍建老師買來整卷的宣紙,自己動手裁剪,每次上課前,裁紙就要花費1個多小時的時間。徐夢園老師也經常用身邊常見的材料,自己動手制作教具。

“在我看來,藝術課與主課並不沖突,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對這些留守兒童來說,藝術課可以為他們緩解壓力、疏導心理問題,並且給他們打開通往世界的另一扇窗口,這也是孩子們的美育。美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我認為即使條件有限,在小學階段,美育也絕不能缺席。”劉小軍說,在接下來,常山縣五裡小學還將探索更科學、更豐富的藝術類課程,希望這些藝術課,可以讓留守在家的孩子們有一個更多彩的童年。

(責編:金忠耀、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