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農業大區向現代農業大區邁進

金華婺城全域發展都市農業經濟

孫武斌

2021年01月28日08:48  來源:金華新聞網
 
原標題:婺城全域發展都市農業經濟

  “十三五”期間,金華婺城區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村環境越來越美……在從傳統農業大區向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大區邁進的道路上,唱響了都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美妙和聲。

  創新鄉村治理助推和美鄉村煥新

  隆冬時節,迎著熹微的晨光,竹馬鄉下張家村保潔員高群策開著智慧垃圾收運車,挨家挨戶收集生活垃圾。隻聽得“嘀”一聲響,保潔員將農戶家的分類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對准刷卡區一掃,信息便讀取成功。“分類正確,合格。”通過肉眼判斷后,他對農戶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按鍵確認。

  去年12月中旬,一輛集稱重、拍照留檔、評分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垃圾收運車開進下張家村,每天一次收集農戶垃圾。這是婺城區在下張家村試行農戶源頭分類智慧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可實時將數據上傳智慧平台,自動統計農戶分類情況,形成垃圾分類積分,強化農戶源頭分類管理。

  源頭分類是起點,終端解決是關鍵。分類好的農村生活垃圾,去向何方?隨著保潔員高群策的指引,記者看到了一座外表美觀、功能齊全的陽光堆肥房醒目地矗立著。智慧垃圾收運車駛進傾卸區,將分類好的垃圾傾卸到陽光堆肥房中。“陽光堆肥房產生的肥料將用於增加土壤肥力,有效降低種植成本,對於村民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下張家村婦聯主席呂艷青說。

  近年來,婺城區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成經驗”的目標,全區全域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念好“減控分”三字訣,唱好垃圾分類“七步曲”,持續深化完善垃圾分類長效管理機制,打造了全省首個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數字化監管平台,建成全國首座基於陽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動好氧快速成肥處理中心,全區行政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逐步形成“源頭減量、中途可控、后期能用”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婺城模式”,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婺城區在農村環境長效管理上不斷發力,以全域美農村環境“十佳村、十差村”評選活動為載體,積極打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組合拳,較好地提升行政村開展環境整治的積極性,美化村容村貌,建設一個個顏值高、內涵美的新鄉村。截至去年底,婺城區207個村庄中40%的村達到A級景區村,創建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1個。

  厚植綠色理念盤活文旅體生態經濟

  田園賞花,林間品果,山間攝影,樹下品茶……塔石鄉嶺邊村儼然成了婺城區的“桃花源”。“過去,種田吃飯,得看老天爺的臉色。現在,發展生態旅游,靠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嶺邊村黨支部書記蘇志平說起村裡的變化,正是婺城區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生動實踐。

  從以前的“山溝溝”變成現在的“香饃饃”,塔石鄉嶺邊村的變化並非個例。越來越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讓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回鄉創業。改造后的塔石桃源古街歷史文化愈發濃厚,古街引進了傳統糕點、農家菜、副食品零售等多種商業業態入駐,成為環境優美、業態豐富、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區”,實現了生態資源變資產的轉變,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近年來,婺城區依托綠色生態底蘊,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賺到了“金山銀山”。如今,一幅幅景村相融、宜居宜游、百姓幸福的美麗畫卷正在婺城大地徐徐展開。

  琅琊鎮正是逐“綠”而興的一座美麗村鎮。依托白沙溪、琅峰山等山水資源,琅琊鎮充分挖掘自然生態中的“綠色”優勢,不斷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舉辦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中國皮劃艇巡回賽、“健康中國、健康琅琊”毅行健步走、全國氣排球邀請賽等多項體育賽事,大力推動琅琊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結下了豐碩的果實,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體旅小鎮,實現村鎮經濟向綠色健康發展。

  在位於婺城西南偏遠山區的莘畈鄉,一條莘畈溪滔滔而下,娟秀而雋永。連續多年的“萬人毅行”活動讓山水莘畈成為眾人心中的“體旅勝地”。在此基礎上,莘畈鄉試水體旅經濟,盤活山水生態資源及周邊配套,同步帶動山區百姓實現本地就業。莘畈鄉已培育有省級金宿“山水間”“潤合欣畈”及周邊散戶民宿等多層次共8家民宿,擁有350多個床位,發展5家農家樂共800多個餐位,配套有游樂場、泛舟湖、文體活動中心等設施,與市區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帶動農民增收50余萬元。去年,婺城區共接待游客1045.3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76億元,同比均達到上年的103.94%。其中,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81.15萬人次,同比達到上年的101.77%。

  深化農業改革助推鄉村振興

  冬陽和煦,照耀在婺城希望的田野上。在乾西鄉柵川村的金泉畈農旅綜合體項目基地裡,記者看到溝渠通達,田陌交錯,負責人豐群飛正與工人一起忙著播撒有機肥,為春耕作准備。

  “我們要好好地涵養土壤肥力,為今年大干一場打下扎實基礎。”豐群飛說,得益於農業“標准地”改革,分散的農田整合成適合機械化操作的大面積農田,既提高了種糧效率,又提升了種糧效益,他種糧的信心更足了。

  金泉畈農旅綜合體項目基地,擁有933.57畝稻田。而在去年2月以前,這裡還是一片貧瘠的苗木地,這個地塊有近15年的苗木種植歷史,每次起苗都帶走很多土壤,導致土地肥力低下。

  變化源於婺城區農業“標准地”改革。去年2月,乾西鄉成立金泉畈地力提升專門工作組,以“標准地”的模式對土地進行整村流轉,推進農田地力提升。先對933.57畝農田進行統一流轉,再由村集體發包給種糧大戶承包經營。到去年4月底,全部種上早稻,土地的糧食種植屬性真正恢復。

  婺城區深入開展農業“標准地”改革,並走在全國前列。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動耕地連片流轉,並設置控制性指標和畝均投入產出,形成農業“標准地”地理圖和項目庫,用於精准落地現代農業產業項目。通過整合生產要素、轉變生產經營等方式,建立以土地流轉、服務招商、風險保障為重點的全流程農業“標准地”改革機制,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產業化、集聚化、組織化水平,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在白龍橋鎮鄭崗山村,村民們講述了一個十年荒山蝶變為百畝柑橘基地的故事。2019年,鄭崗山村採用農業“標准地”模式,引進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由該公司提供“紅美人”苗木和技術,打造採摘觀光園,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以上的年收益。“農業‘標准地’改革真如及時雨,讓村庄發展更有活力。”該村黨支部書記鄭文杰說。

  在農業“標准地”改革的牽引下,婺城區有效破解了生產要素“集聚難”、流地雙方“信任難”、農民增收“持續難”等傳統農業發展瓶頸,農業農村發展駛入快車道。截至目前,婺城區已通過農業“標准地”模式新招引農業項目56個,面積3.2萬余畝,累計投資5.26億余元,認定存量農業“標准地”項目131個,面積2.87萬余畝,累計投資4.89億元。

(責編:艾宇韜、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