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身之道 重在健體

體育+健康:全民健身給幸福加分

奚源、李琛

2021年01月29日09:09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體育+健康:全民健身給幸福加分

在日前舉行的浙江省第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加緊做好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籌備工作,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等工作被寫進了政府報告中。其中構建“10分鐘健身圈”還被列入2021年的十方面民生實事。隨著杭州2022亞運會的臨近,體育運動也積極發揮著自己的力量,助力健康浙江建設工作,讓人民群眾共享健康幸福的生活。

體質監測+運動處方 科學健身才有幸福感

去年的11月,杭州又一次拿到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一獎項。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14年蟬聯此殊榮的城市,杭州市民的體質情況越來越好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而國民體質監測,就是最能體現這點的參考標准之一。

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薛亮,是去年9月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杭州地區測試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在他看來,體質監測與一般意義上的醫療體檢不同,體質監測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素質狀況總體結果和總體的評價,為組織鍛煉人員開展體育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雖然這次國測在內容上進行了調整,沒有往年的數據以及對應樣本進行參考,但在監測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年輕人的身體素質相比以往有了明顯提升。”薛亮表示,20歲-35歲年齡層的人,在做位體前屈項目的數據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往,做位體前屈都是老年人的強項,如今年輕人在體育鍛煉上也更加科學專業,不僅僅是強身健體,也會注重鍛煉某項運動能力或是身體機能。”

薛亮看到的變化,和杭州人早早就把運動和健康兩個概念挂在一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早在2015年,杭州市民就可以到指定的醫療機構開出屬於自己的“運動處方”,獲得為自己“量身訂制”的個性化科學運動指南。針對杭州市民不同年齡段、不同病理需求,體育和醫療部門將形成個性化的“運動處方”,科學指導不同人群的健身、養生活動。

家住丁橋的施大伯今年已過七旬,但身子骨依然硬朗,走個5公裡一口大氣不喘。每當別人問起他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他總是笑呵呵地回答:“多去醫院。”

當然,施大伯說的去醫院,並不是去看病,而是去開運動處方。“我去醫院做體檢,同時也把國民體質測試給做了,醫院在原有醫療處方和體檢健康處方的基礎上,結合我的體質情況再給我開一個科學健身運動處方,我再根據這個健身運動處方來安排自己每天的運動量和內容。”施大伯說。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像施大伯這樣對疾病預防以及科學健身需求逐步提升的人群也越來越多。

運動損傷要重視 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專業運動員療法

其實,不光是像謝震業、汪順、石智勇這樣的知名運動員有運動損傷方面的困擾,幾乎每一個有運動習慣的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設計師小沈是個十足的足球迷,平時就算再忙,每周也要騰出至少兩個小時和朋友踢場球。去年,在一次社區組織的業余比賽中,小沈因為與人拼搶導致膝關節韌帶和半月板受傷。“當時自己也很擔心,因為傷的部位和程度都挺嚴重的。醫生建議我做手術,但手術后可能再也不能踢球了。”小沈說。

在朋友的介紹下,小沈找到了在西湖區專門從事運動損傷治療的夏醫師。夏醫師此前曾在浙江綠城足球俱樂部從事醫療組的管理工作,對運動員的傷病治療和后期恢復都有豐富的經驗。在了解了小沈的受傷情況后,夏醫師為小沈制定了一套一邊針灸敷藥理療,一邊根據恢復情況適當鍛煉的康復計劃。一個半月之后,小沈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有球運動,這對曾經擔心“職業生涯”可能提前結束的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去年一年下來,夏醫師的診所接診了大概500多位各種運動損傷的患者,基本上每人都能夠在3-4次左右的理療后,恢復正常的運動水平。

如今在杭州,像夏醫師這樣專業從事運動損傷治療的民間醫療機構越來越多,而一些綜合類醫院也都設置了運動損傷和康復類的科室。對於杭州的運動愛好者來說,也算是解決了一個平時運動中比較重要的后顧之憂。而在“體育+健康”領域,運動損傷和康復也會隨著全民健身的不斷推進,產生更多的需求。

(責編:王蕭蕭、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