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台、牛丈、牛阿回……

“牛”眼看寧波,背后故事多

徐雪英

2021年02月18日08:53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牛台、牛丈、牛阿回……“牛”眼看寧波,背后故事多

穿過“疫”視眈眈的鼠年險路,邁上牛年大道。歇氣之暇,盤點一下寧波的“牛”字地名。

和“鼠”字地名相反,寧波“牛”字地名數量眾多,僅余姚、象山兩地就有近50個,加上其他地方,總數很多。如此眾多的“牛名”,背后有啥故事和淵源?

長江文明是在稻作世界裡誕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便為其中代表之一。該文化遺址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筑和獨特的制陶技術,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下游一帶原始文明的發展盛況。遺址文物顯示,早在7000年前,這一帶先民已把牛納入了自己的生產生活圈,他們已經開始馴化野生,並利用野牛大鏟子般的肩胛骨制成骨耜翻耕農田,對當地稻作農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裡,牛和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除提供珍貴的食物資源外,牛還替人類分擔繁重的體力勞動,漸漸成為農耕社會勤力財富的象征。擁有耕牛的數量甚至成為特定時期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准之一。

如春秋戰國時期,為保証國內耕牛的數量和質量,秦國曾出台“廄苑律”,定期對廄苑裡的耕牛進行評比,正月裡還舉行耕牛大考核,考核優秀的有賞,考核低劣的受罰。漢代則用“盜馬者死,盜牛者加”等刑法來保護耕牛。明代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更是愛牛,下令全國嚴禁宰殺耕牛,讓敬牛成為那個時代的共同意識。

因為有這份特殊情感,所以人們在給地理實體,尤其是山丘、海岬等自然地理實體命名時,牛成為常用的命名理據之一。

海曙、余姚兩地之間有座界山,該山東南屬海曙章水鎮,西北屬海曙橫街鎮,西面屬余姚市,因山形似牛,得名牛山。但牛山不止這一座,慈溪、奉化、象山等地也有,都因山形似牛而得名。鄞州咸祥還有犢山村,因村西有形似牛犢的小山而得名。寧海橋頭胡有金牛山,因形如犀牛而得名犀牛山,后諧化為金牛山。

橋頭胡除金牛山外,還有眠牛山。和昂揚的金牛山相比,眠牛山低矮得多,海拔才57.3米,酷似一頭獨自臥伏著的睡牛。眠牛山雖低緩,名氣卻很大。山上藏有數個水潭,潭水清澈,常年不涸,被當地人視為吉祥福地。傳舜帝就曾來此巡視,有“舜登台”遺跡留存。又因地處象山港口,為舊時海路隘口,有烽火台遺跡留存。

睡覺的牛山還有寧海西潘旁的牛眠山和鎮海汶溪北的牛眠山,它們也都因有形似眠牛的山峰而得名。汶溪牛眠山往東還有一山,海拔157米,比110米的牛眠山略高些。遠看兩山,就像眠牛和牛郎相伴相守著一樣,因命名此山和郎山,是畫面感和溫馨感較強的兩座故事小山。

東錢湖也有睡覺休息的伏牛山,傳春秋時大夫范蠡輔佐勾踐復國成功后,曾攜西施來此隱居一段時間。為紀念他們,后人改伏牛山為陶公山。又傳范蠡隱居東錢湖期間,常垂釣於牛頭渚,故牛頭渚又稱“陶公釣磯”,曾為錢湖十景之一。

除山丘如形態各異的牛,一些礁石、水塘、山嶺、石橋等地理實體也因被比擬成牛,而成為寧波“牛”字地名系列成員。

鄞州瞻岐有黃牛礁,該礁現存暴露面積約150平方米,最高點海拔11.2米。因岩石系黃色,形如牛而名,2012年圍墾入鄞州大嵩圍涂工程內。

象山西周有牛游塘村,因村東有一水塘,稱牛游塘,村以塘名﹔鄞州橫溪有牛泥塘岡,因山形如牛,岡上有黃泥水塘而得名﹔北侖大碶街道有黃牛嶺,為舊時瓔珞通嘉溪山路。因山形似牛,土質黃色,嶺過“牛背”而名。

除這些“牛”字地名外,寧波還有很多局部狀如牛的“牛”字地名。如海曙龍觀五龍潭景區境內的牛頭山,以山形如牛頭得名﹔鎮海汶溪西北的牛角山,以其峰形如牛角而名。

北侖新碶有牛頭橋,民國時村庄發生瘟疫,村民以為牛頭橋與牛瘟有關聯不吉利,遂遷橋重建更名牛眠橋,寓意似牛安眠,保佑太平。后村也以橋名。

海曙章水有牛背脊,村民主姓沈,清末從今余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遷入。因村落地貌似牛背脊而得名。同樣命名的還有象山南田島上的水牛背,該山海拔322米,因山體像水牛的背脊而得名。

寧海一市鎮有牛台,當地文獻記,元至大年間褚姓自天台新豐裡遷此。因村在眠牛山落脈處,地形又似牛腿,故名村為牛腿,后雅稱藕台,現諧作牛台。

象山鶴浦有牛屎礁,面積900平方米,海拔4.2米,因該礁石像大牛拉在海上的一堆屎而得名。類似的還有象山漁山列島的牛糞礁,俗名牛屙礁,是寧波“牛”字地名中“味道較重”的兩位成員。

“重口味”的還有象山下沈、西周交界處的尖比山,該山海拔459米,當地人認為其形若牛身上的牛蝍蜱(亦稱牛車螂,牛身上的一種寄生虫),故名蝍蜱山,后諧化為“尖比山”。

牛頭、牛角、牛背、牛腿、牛屎、牛寄生虫,這些都成了地名,那牛軛、牛欄、牛場以及放牛的牛郎自然也可列入“牛”字地名理源之列。

余姚梁弄有牛軛丘,因村旁有一丘田形似牛軛而得名。以牛軛命名的還有三七市鎮的牛阿回橋,該橋原名牛軛匯,因官橋浦流經此處,彎曲如牛軛,橋建其上而名,后簡作今名。余姚河潭路旁還有牛軛漕,以漕斗形似牛軛而名。江北洪塘則有牛軛邵,以村內水漕狀似牛軛,住戶以邵姓為主而名。

象山石浦有牛欄基,為半招列島主島之一,因島上有峰形似牛,島以峰得名牛欄基。牛欄基主峰上舊有牛欄基台,清乾隆間置,屬昌國衛汛,駐瞭兵5名,今遺址存。

象山爵溪有牛丈岙,現地名諧化而成,其來源說法有三:上牛丈岙《鄭氏家譜》記,此地以前戶戶養牛,高大如象,故稱牛象岙。因方言“象”“丈”同音諧化而成。另說劉姓建村,出入須走羊腸小道,故原名劉腸岙,后訛化為現名。又說此處山草茂盛,為昔日放牧佳所,故稱牛場岙,后訛化成現名。

鄞州通途路與中興路交叉口原有牛郎漕村,村南有漕河形如牛軛,漕邊又獨居一徐姓漁民,孤如牛郎,故名牛郎漕。2013年這個早成鬧市的村庄被拆遷,現正建樓盤。

如此眾多的“牛”字地名不僅體現了舊時寧波人對牛的珍愛之情,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牛力在舊時寧波使用之廣泛,為研究寧波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提供了另一個視角。

(責編:康夢琦、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