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金華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電視散文《白沙溪》熱播

葉駿

2021年02月20日08:26  來源:金華新聞網
 
原標題:電視散文《白沙溪》熱播

一泓白沙溪水穿越千年,一脈白沙文化激蕩古今。這個春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獻禮片、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熱播,引發觀眾共鳴,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天一集,刷屏金華婺城市民的朋友圈。“實與虛的統一、情與理的協同、近與遠的追尋、文與景的呼喚,都精妙融合在這幾分鐘內。”

青山如畫,綠水如歌,鄉情如酒,田園如夢。該片共8集、總時長70分鐘,畫風唯美、劇情連貫、情真意切,展現了白沙溪流域獨特的人文、民俗、景觀以及婺鄉人的詩意生活。影片鏡頭中綿延的青山、清冽的溪水,在紅紅火火的新春佳節,如一縷清風撥動了人們的心弦,沁潤著人們的心田。

鄉愁散文成了唯美大片

“如果有一天,我行將老去,我願意再看一眼的風景,唯有白沙溪。我想再聽一聽溪流的歌唱,並把這清越的溪水聲帶回夢鄉,然后循著少年行游過的足跡,細細倘佯……我是一個白沙溪的孩子。”

早在10年前,金華知名鄉賢、著名音樂家陳越創作了鄉愁散文《白沙溪》。文中,他將龍橋映月、寶塔搖鈴、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鐵店遺韻、雙湖煙雨、烏雲橋渡、澗道雄關列為“白沙八景”,圍繞白沙溪的前世今生,勾勒婺城壯美畫卷,回味故鄉山水人事。

10年后,由婺城區委、區政府牽頭錄制的《白沙溪》大型電視散文被搬上了屏幕。片子依據“白沙八景”分成八集,融合歷史與現實,把散落的白沙歷史文化資源串成線、連成面,將白沙溪農耕文化、治水文化、婺窯文化、鄉賢文化緊緊融入其中,書寫了波瀾浩蕩的文明史。

在2月10日的首發式上,陳越通過一段視頻表達了自己的祝福。他說,近年來,白沙溪完成了從水利灌溉到兼具人文色彩的轉換,申遺成功更是讓它走出金華、走向全國,並在世界溪流史上大放異彩。《白沙溪》電視散文的推出,將為婺城文化名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白沙溪首先是一條滋養了千千萬萬白沙兒女的母親之河。千百年來,白沙溪從來不自認渺小,帶著源頭的柔弱與清麗,勇敢地融入了婺江的富麗、富春江的浪漫,再匯入到浩瀚的錢塘江大潮,最后融入大海的懷抱。這種不改向前初衷的奔流表現出來的堅毅、果敢品格,潛移默化了白沙溪子孫自強不息的風骨與勇氣。”

凝聚婺城圖強的力量

首發式上,《白沙溪》電視散文導演、國家一級導演陳建平列舉了一組數字:全片十個篇章、八集,時長70分鐘,攝制組60多人分三組拍攝了6個月,后期制作40多天,前后共8個月,參演演員50多人,參演群眾300多人,服裝、道具近千件。

陳建平表示,婺城區近年來的文化建設力度之大、影響之廣,堪稱現象級,其中一個特點是“到達力”非常好,收效比較快。這個到達力不僅包括影響力,還有時機、人文和內心深處的共鳴。以《白沙溪》電視散文的拍攝為例,婺城區做到了四個“有積澱”:一是選擇了有積澱的題材,小題材、小切口、小人物,從百姓內心深處的需求出發引起共鳴﹔二是選擇了有積澱的主體,白沙溪流淌了千百年,它帶給老百姓的恩澤,從未這樣大張旗鼓地宣傳過﹔三是選擇了有積澱的拍攝制作團隊﹔四是選擇了有積澱的散文作品。

白沙溪是婺城的母親河、幸福河,具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它也是一條承載理想與使命的自信之河、文化之河、幸福之河,近年來白沙文化迎來了復興的契機。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首發儀式上,原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守春,原婺城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軼超,著名畫家戴雲輝,分別向婺城區政府捐贈了自己的書畫作品,抒發對白沙溪的熱愛、對白沙文化的自豪。

婺城區委書記蔡艷表示,文化圖強是婺城圖強的密碼,婺文化是婺城圖強的力量之源。白沙文化是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錢塘江詩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希望通過《白沙溪》大型電視散文的拍攝,進一步挖掘和弘揚白沙文化,讓白沙元素外化於形、內化於心,讓這顆蘊藏著婺州古老文化的明珠,深藏在深閨裡的美麗風景線得到復興﹔也希望通過這部片子的拍攝,以智慧、藝術、音樂和文化的力量,激發更多人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之情,匯聚成婺城圖強奮進的磅礡之力。

(責編:郭揚、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