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傳承力和穿透力

徐迅雷

2021年02月22日09:45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文化的傳承力和穿透力

春天總是悄悄爬上枝頭的。春節過后,杭城的梅花漸漸進入盛花期。早櫻兀自開了。白堤的老柳,率先把萌萌的綠意輕輕地垂挂下來。早春連陽光都是蛋黃色的,溫暖。

一個春天般和煦溫暖的消息是,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世界旅游組織(UNWTO)和西班牙政府正式通報,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其官方語言。UNWTO現有159個成員國,總部設在西班牙馬德裡,在全球最具影響力﹔我國於1983年加入該組織,歷史也比較悠久了。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類觀念和思想表達的介質,是溝通交流的工具。中文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官方語言,是文化穿透力的一種體現,必定會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帶來文化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決定文化穿透力。看“世界十大著名文化節日”的排名,中國春節最有影響力,排在第一。早在2006年,春節就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德國有個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鎮,每年在這個時候——2月下旬,都要舉辦“中國狂歡節”,過一個特別的“中國春節”,從1928年開始至今,傳承近一百年!

“中國狂歡節”今年因疫情改為錄制一檔特別節目,在當地電視台“雲播出”。當年當地人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人做生意,換取或購買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交往多了,就漸漸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他們結合本土的元素,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發過起了“中國春節”,搞成了中國特色的狂歡節。

這是當地的文化傳承、人文傳統:地地道道的正統白人,紛紛換裝變成“中國人”﹔他們“混搭”著穿上中國的唐裝或清朝服裝進行巡游﹔京劇臉譜也大受歡迎,舞龍舞獅必不可少,敲鑼打鼓踩高蹺,吹不了嗩吶就吹圓號,都是為了開心……嘉年華充滿了喜感,他們真當是“城會玩”,甚至還弄出個“中國皇帝”來——只是這“皇帝”不是世襲的,而由民眾隨機選出。

盡管小鎮裡大部分人連一句完整的中國話都不會說,漢語也並非是傳言中的“官方語言”,但“狂歡節”處處呈現漢字文化——比如鐵桶上寫著“壽”“王”“未”等漢字,仿佛就是一件件意識流藝術作品。在平時,他們不僅推介中國的京劇、戲曲、飲食,還為市民提供有關禪修、冥想、太極拳、氣功等活動﹔在2019年,他們甚至將一條大路改名為“氣功路”,期待從中國文化中汲取能量……這“氣功之路”,何嘗不是一條“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就是溝通之路、開放之路、傳承之路。有人說,這就是各種“中國元素”在現代德國的一次“文藝復興”。

和中國文化、中國春節的“出國”不同,今年央視春晚有一件站上“C位”的國寶踏上了“回歸”之路。那是山西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已在海外漂泊了近一個世紀,是杭州人、旅日華僑張榮自掏腰包買下后,無償捐給國家的,從而書寫了一段“國寶回家”的佳話。擁有的,往往會熟視無睹﹔失去的,方才覺得珍貴。我們知道,相比於文字,文物實物更寶貴,它能讓不同時代的人看到相同的實物,“回家”正是文物文化的需要。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的穿透力和傳承力,相得益彰。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越是世界的,越是人類的﹔越是人類的,越是永恆的”——這,都是人類文化的共性。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