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東:在藝術創作中找尋自我

孫樂怡

2021年02月25日09:29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魏惠東:在藝術創作中找尋自我

魏惠東,1979年生於浙江嵊州,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分別於2004年、2011年獲學士、碩士學位﹔2018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胡偉綜合材料高研班。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浙江省版畫家協會副秘書長,浙江師范大學兼職碩導,寧波美術館副館長,寧波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魏惠東自述:

2017年,進入中國國家畫院學習,在胡偉先生的教導下,對綜合材料繪畫進行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藝術基金西北採風之行,領略了敦煌、榆林、克孜爾等石窟,生長的藝術、生長的古典、生長的美,使得我從當下進入古典,從古典回到當下有了“心向往之”的可能。

伴隨著多年閱讀的習慣,余華、春上春樹、昆德拉之類,又追溯到對他們產生重要影響的西方現代文學之父——弗朗茨·卡夫卡,沿著他們的筆跡回到自我內心的思考,並且與東方傳統形成2000年的對話與延傳,至此開始創作《當庄子遇見卡夫卡……》系列作品。

《當庄子遇見卡夫卡……》作品是以自我處世的體驗切入社會觀照,無論是東方的《逍遙游》還是西方的《變形記》產生異曲同工的妙處,讓人感受東西方經典穿越時空、跨越地域的碰撞與對話。

作為版畫專業出身的畫家魏惠東,近些年的藝術創作試圖表現迷霧中的自我,探索羅素所說的“我為什麼活著”。在他看來,畫畫能直達內心深處,是他心靈訴求最擅長的表現方式。在他的畫作中,經常出現經文符號、甲虫、魚形等意象,“我試著借這些意象的重復,寓言式地展示看似反常、卻能直指人心的生存真實。”

【藝術微評】

魏惠東是入選第一屆“新峰計劃”的藝術人才,我和他曾經一起去貴州在岜沙苗寨採風,到黔東南聽侗族大歌,每每這些豐富多彩的場景出現,他就興奮不已,頗像周潤發的臉龐上,就會凝聚起一種特別的專注和滿足。所以,當他的《當庄子遇見卡夫卡……》獲得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銀獎時,我沒有感到意外,因為他是一位廣泛讀書又非常用功的年輕人,當他產生一種自己的藝術想法時,他會不聲不響又鍥而不舍地做下去,他在中國美院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嘗試著以線形筆觸的方式切入藝術創作,努力做到經文要義與心理體驗的結合與互動,並且以自我個性的視角突出作品的形式感﹔十多年過去了,不斷重復的線形筆觸和經文字符,仍是他創作的主要方法,當他蹚過孤獨的河流時,冰冷刺骨還是涼爽痛快都是他的人生體驗,獲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與此同時,嘗試著把油畫和版畫的技術語言結合起來,以油畫的語言做版畫,以版畫的方式畫油畫,在兩者之間相互轉換,相互融合,線形在字符連接點和面的過程中,構建出形態各異、萬象百千的畫面結構,線形筆觸的導向、密度、隱喻又始終影響和決定著畫面形式,使不可見的本身成為可見,並且作為運動和時空的痕跡呈現出四維的空間裡,直扣人心。——鄭曉林(文藝評論家、“新峰計劃”執行人)

【學術簡評】

《當庄子遇見卡夫卡……》是一個世界文明史中不同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既分離又融合的哲辯性主題。是一件頗有哲學性意味和思考深度、具有技法突破的優秀綜合材料繪畫作品。

畫面內容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分別使用活字印刷技術和手抄經書的方法,記錄了庄子的《逍遙游》和卡夫卡的《變形記》。畫面中刻畫的古化石魚和甲虫又形象地表現了庄子與惠子對話以及《變形記》中分裂為甲虫的主人公。作品的主題表現使人感受到東西方經典穿越時空,跨越地域的碰撞與對話。在技法表現上,作者大量使用在世界各地採集的風化石粉末,通過一層層渲染,賦予作品時間的光澤和歷史的溫度。

——胡偉(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

魏惠東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后來寧波工作,十多年來,不僅在工作上卓有成效,在專業上也是成果豐碩。其出生於越劇故鄉,身上尚有魏晉王氏遺韻,人正心善,崇尚蕭淡簡遠,擅於把文學、哲學和藝術相結合。這些年的創作一直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經典的西方現代文學進行對話,逐漸建立起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致力於對生命終極價值的構建和詮釋,喚醒良德與智性。假以時日,在藝術的道路上必將更有建樹。

——韓利誠(寧波美術館館長)

魏惠東的作品以表現主義的手法將一些形象並置於同一畫面中。藝術家好像以視覺的方式呈現了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場夢,觀者在觀看這些作品時也如同進入到了他的夢境之中。作品《向弘一法師致敬》中形而上的線形筆觸布滿畫面,不斷地進行符號式的反復,並深化、擴展。高密度的用刮刀形成的線形筆觸把弘一法師完整的形體進行分割破壞。傳統的印章、隨意的潑洒、細膩的背景、斑駁的地貌拼接出特有的繪畫語言,梵文字符的組構更增添悟禪的氣息,使作品在深化精神品格的同時營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禪意。藝術家實則以藝術方式“誦經”。最近,魏惠東去過一次西藏,那裡的藏傳佛教再一次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徹底放棄了作品中的線形、筆觸等形式,直接以揮洒自如的畫筆表達內心所想。

——匡景鵬(藝術史博士,四川美術學院通識學院講師)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