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是這樣煉成的

26歲溫州瑞安數學家陳杲的成長故事

歐苗苗

2021年03月02日08:38  來源:瑞安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原來“別人家的孩子”是這樣煉成的!來聽聽26歲瑞籍數學家陳杲的成長故事吧

  26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陳杲完成的論文《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日前在世界知名數學期刊《數學新進展》在線發表,引發國際數學界的關注,被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引用。這一消息引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的關注,第一時間截屏“瑞安發布”微信公號的相關內容,並注明陳杲的家鄉——浙江溫州瑞安。網友紛紛點贊說,這才是“全村的驕傲”,並好奇陳杲的成長歷程。

  今天(3月1日)上午,陳杲很忙,但還是忙碌中簡單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感受。陳杲說,最近都在忙於后續研究,之前已婉拒了多家媒體的採訪,但今天接到家鄉媒體來電,還是很開心、也願意向家鄉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很高興自己取得了數學新進展,最近會很忙,隨后就是要依托中科大幾何與物理中心,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和博士后,組織研究團隊。我們希望在數學方面,出更多的成果。”

  隨后,記者還相繼採訪了陳杲的父親陳錢林及其初中和高中班主任,聽聽身邊人講述陳杲的成長歷程。

  對數學情有獨鐘,從小注重獨立人格培養

  市民黃先生也看到了有關陳杲的新聞,他告訴記者,他曾經是陳杲的父親陳錢林的同事,雙方在平陽師范畢業后曾一起在塘下小學共事過。一次,黃先生在陳錢林家見到了3歲的陳杲,隻見陳杲用很多火柴杆擺了好多數字的題目,做加減法,聚精會神,很專注。“我對數學也是情有獨鐘,所以當時看到地上那麼多火柴杆,非常驚奇,就覺得這孩子很愛數學。因為一般同齡的孩子是在玩玩具、看圖畫書或者看電視。”這個小時候的成長片段,記者也在陳錢林處得到了証實。

  原瑞安市安陽實驗小學校長、目前擔任廣東順德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的陳錢林,今天上午也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陳錢林說,當前中小學教育,在自然屬性的健康和社會屬性的成功方面已經得到高度重視,薄弱環節在於精神成長與獨立人格。因此引領孩子精神成長,培養孩子獨立人格,是當前教育的重點。

  那麼,作為家長,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陳錢林說,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律、自學、自立。

  陳杲還有個雙胞胎姐姐,在學業上也很優秀。在教育上,陳錢林把家庭教育的戰線拉長拓寬,從幼兒時期就著重龍鳳胎良好習慣的培養。陳杲姐弟從上小學開始,一直到初中、高中,都以半學校半在家自學的方式學習。

  在小學剛開始自學時,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並不出類拔萃,語數外也就90分多一點,跟班上別的動輒考滿分的孩子比起來,差距還是明顯的。

  但陳錢林更看重的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他相信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以后成績會有比較大的提升。“孩子的學習,宏觀上要聽老師的,微觀上要自學。為什麼要聽老師的?因為學科知識都有體系,如果沒有老師的宏觀引領,那麼學習就容易走彎路。為什麼要自學?因為它既能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學習方式,又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引導有條件的小學高段和初中年級的孩子嘗試自學,是家庭教育的智慧,幫助孩子進行數學自學更值得探索。”陳錢林說。

  果然,隨后的一學期,兩個孩子的成績就明顯地提高,並且在之后,一直維持在那個高度。

  小學跳級10歲上初中,三年學習隻上文科

  “他是個寶。”採訪中,安陽實驗中學班主任婁勝文滔滔不絕,並流露出自豪。他形容陳杲就是一個寶,並心疼他瘦小的身軀,希望他在忙著學術研究的時候,能多愛自己一些,多吃飯,多吃補品,多鍛煉。

  談起陳杲,婁勝文的記憶很深刻。婁勝文說當年初一開學,剛見到瘦小的陳杲時,還以為他走錯了校門,后來了解情況后,婁勝文格外關照他。那個時候,陳杲才10歲,同齡人應該還在讀小學四年級。一次早操,陳杲跟隨集體下樓梯去操場時滑了一下,婁勝文讓他回教室休息,后來做操時,他發現陳杲一個人在教室裡跟著廣播在做操,很受觸動。

  陳杲作為學校特殊培養的學生,老師們都認為他是個自學型學生。那時候,他看上去很瘦小,經常感冒,學校給於了額外的照顧,他隻需要上午來學校上語文和英語課,下午就待在家裡自學理科,因為學校下午基本上以上理科科目為主。平常,陳杲也沒參加學校開展的數學培優班,但每次參加培優考試,他的成績基本都是第一名。

  婁勝文舉例:一次,溫州一中數學教研組組長來學校上課。在解析一道題目時,陳杲用了一個新思路解題,這讓那位老師很驚詫和興奮,直接中途停止講課。隨后,兩個人花了兩個小時來討論新解題思路,兩個人討論得興致勃勃,猶如知己。

  因為在理科上的“不同尋常”,陳杲平時寫作文思路很清,有條不紊,偏理性,平常說話也是非常有條理,講話很穩。在語文課上,如果回答老師的提問,他站起來會分一、二、三等幾點來回答,而且回答完第一點,會停頓一下,再繼續回答第二點,這就是一個才十歲的學生回答老師題目的思維邏輯。這樣可愛的他,總是迎來周邊同學對他的關注,也讓老師們很喜歡。

  14歲參加高考,超出全國重點線84分

  “他確實是個有天賦的孩子。”陳杲原先就讀的瑞安中學班主任蘇香妹說。2006年,12歲的陳杲獲得了全國奧數競賽一等獎,在瑞安中學開始了高中生涯。

  蘇香妹說,陳杲自進校以來,他身上對學習的獨立性和自律,很突出。因為跟15歲的同班同學比起來,他小了3歲,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學校也會給予更多的照顧,考慮到他的個性化發展,學校允許他不來早自修,這樣可以多睡一會兒,也可以不用交作業,因為常規作業已經滿足不了他對知識的渴求,學校會讓他有更多時間來完成自己喜歡的更難更有挑戰性的題目。

  因為年齡差,陳杲和同學們話題很少在同一個頻道上,但每次遇到疑難題目時,陳杲會很樂意分享解題思路。他娓娓道來的分析,讓同班的“哥哥姐姐們”忍不住崇拜他。

  此外,因為他年紀小,運動能力跟不上其他同學,蘇香妹就給他制定了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並不斷鼓勵他。陳杲憑著不認輸的毅力,很快就突破了自己的極限,在運動方面進步很大。

  短短兩年的高中時間,探索精神在陳杲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蘇香妹說,從小陳杲就立志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如今他做到了。

  上了高中后,婁勝文還一直和陳杲聯系,很關心他的身體,總叮囑他多吃飯多吃有營養的食品,讓身體更強健。2008年,在讀完高二時,陳杲提前一年參加了高考。他告訴婁老師,自己還沒學完高三的書本,就先試著考考看,沒想到那一次數學考出了137分的高分,總分高出了全國重點線84分。“當年數學是歷屆來最有難度的一次考試,但陳杲說,數學越難,他越能考好。” 婁勝文還記憶深刻。

  就這樣,陳杲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只是提綱挈領地講些重點,主要靠學生自學。這種模式正好適合自己的特長。他選擇的是最喜歡的數學專業,又擅長自學。畢業時,他以數學系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的全額獎學金,師從微分幾何世界最高獎維布倫獎得主陳秀雄教授。

  2012年陳杲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2017年博士畢業后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助理教授。2020年,被聘回歸母校中科大任職,2021年加盟中國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

  當陳杲第一時間把回國工作的事告訴了婁勝文后,這位在教壇有著幾十年教學工作的老師激動地回復了信息:“回來為國效力,老師很開心,你也為在國外留學的學子帶了一個好頭。”

  鏈接:

  陳杲的研究成果是在穩定的前提下,解出陳秀雄和唐納森獨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在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和凱勒-愛因斯坦方程之間建立起了橋梁。審稿人表示,“陳杲引入兩個大膽的想法,解決了兩個重要的方程,類似的結果極為罕見”。

  這項成果屬於復微分幾何研究范疇,該領域有兩個來自物理學的方程至關重要,一個是成為量子力學標准模型的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另一個是和相對論緊密相關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在穩定的前提下求解這兩個方程,一直是復微分幾何界的核心任務。

  1977年,丘成桐解出零曲率的凱勒-愛因斯坦方程。1985年,唐納森、烏倫貝克和丘成桐在穩定的前提下解出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2012年,陳秀雄、唐納森和孫崧合作,在穩定的前提下解出正曲率凱勒-愛因斯坦方程。

  據了解,《數學新進展》是國際數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與《美國數學會雜志》《數學學報》《數學年刊》一起並列為世界四大頂尖數學期刊。

(責編:康夢琦、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