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電頻鐘 一部奮斗史

——尋訪新中國第一座“三自”水電站

吳佳妮

2021年03月02日08:08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一座電頻鐘 一部奮斗史

沿水溫17℃的浙江新安江溯流而上,至銅官峽口處,新安江水電站巍峨聳立。

這是新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發電站,也是中國水利電力事業史上的一座豐碑。

走進這座水電站,就是走近一段“要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奮斗史。水電站大壩旁的新安江水電站展覽館裡,老物件、老照片將這段歷史定格,其中最顯眼的,是一進館就能看到的那座電頻鐘。新安江水力發電廠黨建部有關負責人帥以政說,這是一座有故事的鐘。

這座落地擺鐘,暗紅色的外觀歷經歲月洗禮,泛著柔光,古銅色的鐘擺、指針已靜止不動。表盤指針上的閃電標志,顯示出它的與眾不同。

“這是我國第一台自主研發制造的大型調頻發電站專用電頻鐘。”帥以政自豪地告訴記者,帶有閃電標志的指針下,原先還有一根秒針,秒針由機械驅動,閃電指針則由電驅動,當兩者的前進路徑保持同步,就意味著電網頻率在50赫茲的基准線上。“超出就減少發電機組,不足就增開,一目了然。”

別小看了這座電頻鐘,它的技術要求在上世紀60年代的電力系統屬於“高精尖”,一般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后來為什麼改為自主研制?展覽館內,周恩來總理蒼勁有力的題詞,或許可窺得原因:“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制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1959年4月,周恩來總理視察新安江水電站建設工地,了解到需要進口一台電頻鐘,就立即指示由上海承擔研制任務,為此上海市儀表局和上海鐘廠成立攻關組,最終研制成功。

帥以政自1989年從部隊轉業就來到水電站,他說,最初自己不懂周總理的深意,但反反復復地聽水電站建設的故事后,便理解了匯集八方力量、艱苦奮斗的意義。“上世紀60年代,我們不僅急需一座發電廠,來緩解華東地區的用電壓力,更急需自己設計、自制設備、自行施工的‘三自’精神下的大國重器,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提升我們的民族自信。”

在高壩前的電廠橋上,記者邂逅了88歲的郭克敏老人。老人自1958年到新安江水電站工作,早已熟悉了這裡的每一個角落。

“看到那些閘門了嗎?那是泄洪口。”郭克敏手指的方向,便是高壩上部的9個閘口,當開閘泄洪時,庫水便傾瀉而出。“好多人隻知道泄洪壯觀,卻不知道水流下方,就是電站的主廠房。”郭克敏告訴記者,與大多數水電站發電廠房與溢洪道分開布置不同,新安江水電站廠房設計為壩后溢流式廠房,主廠房建筑在攔河壩后邊緊貼壩身的地方,與壩體間依靠大拉板連接,“這樣的設計,能夠節約不少經費和水泥,但也對工藝提出了更高要求。”

時代在變,但60年前設計建造的新安江水電站在今天依然沒有過時。去年7月,新安江水電站全開9孔歷史最大流量泄洪,巨大的水流從廠房頂奔騰而過,大壩、主廠房等主要設備設施安然無恙,各項監測數據均滿足設計規范要求。與此同時,國網新源新安江電廠至今仍是華東電網的“第一調頻廠”,充當著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的重要角色。

當然,古舊的電頻鐘已早早退役,更為先進智慧的電網頻率自動監測系統在堅守崗位。帥以政說,機器可以更新,但這股不服輸、無懼挑戰的“三自”精神,一直在傳承。

目前,雄偉的電力大壩悄然撐起了綠色發展的新使命。千島湖配水工程的建設,打破了杭州僅從錢塘江下游取水的單一格局,杭州人民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千島湖水﹔被譽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島湖庫區,旅游業蒸蒸日上﹔因一汪碧水而興,以農夫山泉、致中和為代表的水產業,如今已成為建德低能耗、低污染、高增加值的綠色支柱產業。

在未來,建德市將繼續依托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全面實施擁江發展和全域旅游戰略,逐漸擦亮“宜居建德”的金字招牌。建德市委主要負責人說,一座城市的加速崛起,要靠不懈努力,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而這,正是“三自”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責編:郭揚、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