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蓮飛:分級銷售提高果農收入

沈海洲

2021年03月08日08:48  來源:台州日報
 
原標題:蔡蓮飛:分級銷售提高果農收入

因為村裡有位水果銷售能手蔡蓮飛,台州市黃岩區平田鄉黃溪村的村民一直不為賣果而發愁,漫山遍野的枇杷、楊梅沒出村口就找到了銷路。

快人快語的蔡蓮飛是黃溪村的婦女主任,台州臨湖果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每年經她手賣出去的枇杷有15萬斤,楊梅有25萬斤,銷路遍布杭州和上海、廣東等地。

偶然的嘗試

黃溪村的地形很立體,從長潭水庫岸邊一直延伸到海拔700米的山尖。靠山吃山,山地裡的枇杷、楊梅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20年前,村民的水果一直是賣給罐頭廠做原料,雖說罐頭廠對水果品質並不挑剔,但是賣不起價格。

2004年,平田鄉婦聯動員鄉村婦女創業,當時就是村婦女主任的蔡蓮飛說干就干,聯合了村裡6位婦女,流轉了100多畝土地,成立了台州市臨湖水果合作社。“臨湖”是因為這裡的果樹都面朝長潭水庫。

盡管第一次辦合作社,但蔡蓮飛的思路很清晰,通過對果實進行分揀分類,實行優質優價。“以枇杷為例,沒有分類的隻能賣2元一斤,而精挑細選出來的特級果,能賣到25元一斤。”蔡蓮飛說。

財富的示范效應很明顯,品質好、才能效益好的觀念一下子深入人心。嘗到了甜頭的村民一方面擴大果樹的種植面積,一方面努力提高水果的品質。

“現在村裡見縫插針都種上了枇杷與楊梅,每戶村民一年賣水果的收入平均都有五六萬元,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蔡蓮飛說。

距離產生效益

作為合作社的當家人,銷售是最費心思的。一開始,蔡蓮飛將水果運到黃岩、路橋銷售,漸漸地往新昌、嵊州銷售,現在主要的銷售區域是杭州與上海。

為什麼越銷越遠?

“以枇杷為例,如果在當地銷售,同一時間同一品種枇杷大批量上市,同行就要壓價,我們在新昌、嵊州銷售時,也遇到臨海一帶枇杷的價格競爭,而在杭州、上海等市場,水果可以賣得起更高的價格,效益更高。”蔡蓮飛說。

萬事開頭難,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蔡蓮飛也是從小批量試銷起步的,然后逐步做大的。

做生意,蔡蓮飛恪守的就是誠信二字,“一是絕不以次充好,同時發貨前要認真排列水果,讓水果有個好賣相。”同時對白沙枇杷等高端水果,蔡蓮飛按小時來計算時間,採用順豐冷鏈運輸,當天就讓水果從枝頭到達大上海的大大小小水果店。

漸漸地,除了合作社以外,同村以及鄰村村民的水果也通過她的渠道走向全國各地。蔡蓮飛依靠信譽積累大量優質客戶,生意也越做越輕鬆。

差異化經營

與柑橘相比,枇杷的銷售時期短,“滿打滿算也就三周時間!”加上容易變質,其他人都認為賣枇杷風險高。

人棄我取,蔡蓮飛卻將主要精力都放在枇杷的銷售上,漸漸地形成自己的品牌,每年黃岩收完枇杷之后,她又馬不停蹄地去象山的范岙去收購、販運枇杷,因為象山靠北邊,那裡的枇杷成熟得晚一些。

通過比較,她放棄了柑橘的銷售,隻做自己更得心應手的枇杷與楊梅。

而在楊梅的銷售上,除了鮮果,她又另辟蹊徑,做起了腌梅的生意。優質的楊梅價格很高,銷路很好,但一些挑選剩下的楊梅以及採摘時落地的楊梅,卻無人問津,果農們隻好眼睜睜地看果實爛在地裡。蔡蓮飛將這些楊梅收購起來,腌制起來為制作蜜餞的半成品,然后集中賣給杭州、廣東的蜜餞企業。現在她每年銷售的腌梅多達20萬斤,化廢為寶,為當地的果農實實在在增加了收入。

當時下,水果網絡銷售興起,蔡蓮飛委托兒子也做起電商,每年的銷售量都在增加。

每年枇杷、楊梅快熟了,蔡蓮飛家一下子就熱鬧起來,村民們紛紛來詢問行情,“這時,我覺得忙忙碌碌還是很有意義的,大家都指望著水果能賣個好價格,當然我們家也可以增加一筆收入!”蔡蓮飛說。

蔡蓮飛家裡也有四畝果園,平時,她和丈夫又都回歸果農本色。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