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造業主航道,完善“一主二翼一平台”產業格局

華立集團以數字化促進“數智化”生產

敖煜華

2021年03月11日09:11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華立集團以數字化促進“數智化”生產

華立科技5萬平方生產車間,一邊是巨大的方倉和貨架,一邊是生產線上埋頭工作的工人。“我們所有的倉儲系統都採用全自動物流進出,需要的物料下單,通過倉儲,接單以后直接輸送到流水線上,包括成品庫。”華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綜合行政中心總監胡錫平介紹。

“沒有被淘汰的行業,隻有被淘汰的技術、制造工藝和制造方式。”這句話被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奉為圭臬,華立集團以及其旗下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都在不斷向著數字化轉型。

可追溯、強協同 打造數字化柔性智能制造方式

在華立科技青山湖的生產車間,記者發現,相較於傳統車間的“嘈雜”,這裡相對“安靜”,隻聽到機械臂與電機的聲音,機器與機器之間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鮮有人工干預,而這都要歸功於數字化工廠的建設。

“今年我們的訂單排得特別滿,手頭一個來自中東國家的3億元儀表訂單按計劃要在3月完成,原本打算年初四就要提前開工。”汪力成告訴記者。“生產的大規模機械化、數字化使得疫情對我們制造業的影響相對較小。”

作為工信部公布的中國首批智能制造專項項目,華立科技的“電力裝備智慧儀表智能制造新模式”這條生產線就是數字化生產的典型代表。幾十名操作工人從上游到下游需要完成分板、插件、焊接等八道工序,但工人們隻需完成本崗位工藝,其他事情都由計算機控制、自動化操作。一整套流水線操作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智能數字系統。

這樣一條生產線,每天能生產智能電表3000台,產能的背后是深耕制造業50余年的華立探尋智造解決方案后享受的成果。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呂海堂說,數字化工廠的投產運營,不僅帶來了量質齊飛的可觀效益,更為打造華立科技成為儀表行業標杆,推動儀表行業整體智能制造水平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未來,除了智慧電表的生產,華立還要把數字化工廠建設輻射到其他智能硬件生產領域。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一個極佳的提升硬實力的歷史性機遇,就是全中國都已經進入了數字化轉型時代。我們通過數字化工廠建設及全過程管理數字化,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制造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汪力成說,華立要做的是工廠實現與上游供應鏈及下游用戶嵌入式的在線鏈接,最大限度地實現個性化訂單制造、大幅度地減少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穩定產品質量。最終實現“基於大數據分析應用、管理軟件系統自學習能力、高度自動化作業、快速響應個性化訂單、全過程可追蹤溯源、上下游嵌入協同”的柔性智能制造方式。

打造“一主二翼一平台”產業格局 轉型不轉行是華立堅守制造業的初心

與華立科技一街之隔的華正新材則是華立集團率先啟動的智能制造項目,作為一家為電子產業鏈提供高階材料的頭部企業,華正新材正在不斷借助5G、車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東風趁勢而起。

不久之前,華正新材珠海項目開建,項目將以智能化工廠為建設目標,開發封裝基板用BT材料,旨在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加快高階材料國產替代進程﹔今年2月,海信集團在華立旗下的墨西哥工業園投資10億元建設新工廠﹔昆藥集團則作為中國植物藥行業的頭部企業,以科技創新贏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填補了多項國內外空白。

華正新材、華立科技、昆藥集團、海外工業園……共同體現了華立集團多年來聚焦制造業“主航道”不斷前行的定力與魄力。

2010年以來,華立集團一直在動態調整戰略和管理重點。從回歸實業、回歸制造業,從追求經營規模擴張到追求企業運行質量提升,從追求發展速度到著重控制經營風險,從重點控制經營風險到控制風險與提升經營效益並重。

汪力成介紹道:“我們在逐步優化華立核心經營資產的業務,逐步打造‘一主二翼一平台’的產業格局。”即以醫藥(逐步探索向醫療健康服務業延伸)為主業,以新材料、電能計量儀表(逐步探索向新能源物聯網延伸)為二翼,加上正在打造的全球“三大三小”境外工業園服務平台(逐步探索向全球供應鏈服務業延伸)。

“軟實力”與“硬實力”一直以來都是需要相輔相成的。汪力成表示,在未來2-3年中,華立將繼續聚焦提升硬實力,同時抓住“數字化轉型”這個切入口,以“數字化”徹底地改變過去傳統的生產制造方式。

記者手記

制造業是產業的根基。沒有制造業支撐的服務業和數字經濟,很難走得更遠。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簡稱數·智)變革正在成為傳統制造業向創新密集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基本范式。隻有將傳統制造業與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以數字技術賦能為載體,把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連接起來,助力提升企業供應鏈水平,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上游延伸,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杭州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責編:康夢琦、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