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茶園有啥不一樣 跟著記者到杭州龍塢茶鎮體驗

王逸群、葉怡霖

2021年03月16日10:38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智慧茶園有啥不一樣 跟著記者到杭州龍塢茶鎮體驗

  一年一度的西湖龍井採摘季拉開大幕,茶農們又迎來了忙碌的時候。隨著杭州數字化改革深入鄉村,今年,龍井茶園裡又多了不少新鮮事,從茶葉種植、收購、銷售,都能看到數字化的身影。

  這兩天,我們來到有“萬擔茶鄉”之稱的西湖區龍塢茶鎮,跟著茶農體驗杭州茶園裡不一樣的春天。

  茶園智慧防護

  車子開過之江路,再向北轉,窗外翠綠的茶山若隱若現。在長埭村的一處坡地茶園,我們見到了正在忙碌的茶農黃麗華。“茶工16日到,現在茶葉已經一茬一茬地冒出來了,所以我們自己先採起來。”隻見黃麗華兩個手指捏住嫩葉的莖,手心朝上輕輕一捻,葉子就完整地落到了手心裡。

  52歲的黃麗華是打理茶園的一把好手,她最清楚春收的快樂背后,是茶農一年精心呵護的辛勞。

  “茶葉春天最怕霜凍,夏秋最怕虫害。”黃麗華記得,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有一段時間沒來得及照看茶園,結果茶樹被虫子咬得隻剩“火柴梗”,看著都心疼。“雖然后面盡全力補救,但那年的產量還是下降了不少。”

  現在,她再也不用為這些小虫子提心吊膽了。在黃麗華家的茶園裡,我們看到了一盞半人高的綠色“路燈”。黃麗華笑著介紹,“這其實是太陽能殺虫燈,晚上會自動亮起來捕殺虫子。”

  從去年開始,西湖區農業部門給龍塢的茶園裡都裝上了這個“神器”,每20畝就有1盞,同時搭建起物聯網,接入GIS(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實現狀態實時更新、手機實時監控、遠程就能操控,就像一張茶園“智慧防護網”。

  “再配合無人機飛防,我們再也不用操心了。”黃麗華說。

  去年,黃麗華家3畝茶園總產出60多公斤干茶,今年,茶葉的長勢讓她更有信心。“前兩天就收到了氣象台的短信,提醒我們20日溫度降低,要提前做好防凍措施。”黃麗華說。據悉,浙江氣象部門建立了茶葉氣象信息數據庫,通過對氣象觀測數據的專業建模分析,提前7天至15天對倒春寒、霜凍等採摘期高影響、災害性天氣作出預報預警。“你看,我茶園裡的保溫篷都還沒拆,就等著那天‘過大考’呢。”

  茶農標隨取隨退

  每年茶農們還要辦一件事,就是去村裡領取茶農標。按照規定,所有出售的西湖龍井都要貼上這個小小的標簽,以証明它的身份。

  正午時分,吃過午飯的黃麗華就急匆匆往村文化禮堂走。根據產量,黃麗華可以領到300余張茶標。

  在黃麗華與村干部說話的間隙,我們發現,今年工作人員身邊多了一台外形酷似ATM機的新家伙。“這是茶農自助機。”同樣來取標的茶農鄭康邊介紹邊將茶農IC卡插入機器中。

  在自助機跳出的界面上,鄭康輸入需要申領的茶標數量:50,點擊確認,機器就自動吐出了印有茶農標的貼紙。

  “有了自助機,領取茶農標方便多了。”鄭康告訴我們,以前都是區裡核查好面積后,把相應數量的茶標用信封裝好,茶農再去村裡申領,但是要湊工作時間不說,排起隊來也很耽誤採茶工夫。

  現在,杭州根據每年實際核定的茶園面積,不僅為每家茶農主體建立獨立的電子賬戶,還發了實體茶農IC卡。憑借這張卡,茶農們可以隨時到茶農自助機上領取茶農標,不僅可以分批領,而且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退標,茶農自助機會自動鑒偽。“用多少取多少,不用擔心取多了會弄丟。”鄭康說。

  “以前每到領茶標的時候,村裡至少得派出兩個人用一周的時間分發處理,現在有了自助機,解放了人力,我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茶葉市場的管理上。”長埭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我們看了看鄭康剛剛取出的茶標,隻見上面有一個醒目的二維碼和一串防偽碼。一掃碼,手機便進入溯源系統,輸入防偽碼,茶農的名字、茶葉規格均有顯示。最重要的是,在查詢頁面下方還顯示著查詢次數。當我們第一次查詢時,下面的數字為1。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刻意偽造標識、套用別家的防偽碼時,在查詢的過程中也均有顯示。“其實溯源是一種保障。知道買的是誰家的茶葉,還能直接找到茶農本人,大家買茶葉就可以更放心了。”鄭康說。

  交易數字化監管

  “收茶了,今年價格不錯。”臨近中午,我們沿著茶山一路前行,遠遠聽到了茶葉買賣的談話。前來收茶的是杭州龍塢茶鎮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達。他告訴我們,以往收茶,茶農都要同時交茶和相應數量的茶農標。

  “但市場情況証明,這種傳統的模式,有漏洞可鑽。”杭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人員說。據統計,目前西湖龍井隻有約2.16萬畝茶園,年產量500多噸,然而市場上流通的茶葉數量,卻遠遠超出這個數字。原因是個別茶農、茶商會偷偷引進長相“真假難辨”的茶葉,也有外地茶農茶企打著西湖龍井茶的幌子“挂羊頭賣狗肉”,借機牟利。

  不過從去年開始,收購茶葉的環節變得清晰可控。杭州推出數字化管理系統,將168平方公裡保護基地內的所有茶農和茶企統一進行數字化管理,讓所有茶葉買賣都通過數據留痕。

  隻見方達打開了手機微信裡的“茶企通”小程序,掃了一下茶農手機裡的“茶農通”二維碼,在收購茶葉重量一欄填寫10千克,方達公司的電子賬戶中茶葉數量便增加了相應數字。與此同時,茶農電子賬戶中的數量也同步核減,兩者一一對應。

  看似簡單的交易情景背后,是大量數據的收集梳理。西湖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每年區、鎮、村三級,都會根據測繪數據,對全區1.5萬余畝茶園范圍內,48個村社的茶農和茶企的茶地面積進行核定,並統一上報,錄入數字化管理系統。

  “不管是茶農還是茶企,最終銷售的西湖龍井數量,也都要和這個數據作對比。銷售數據一旦出現異常,市場監管部門就會介入調查。”在方達看來,這樣的全流程數字化監管,對茶農、茶企和消費者來說,都更加放心了。

(責編:艾宇韜、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