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遇上傳統漁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一條魚的“出圈”故事

吳麗燕

2021年03月30日08:3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一條魚的“出圈”故事

早春,從空中俯瞰南潯區菱湖鎮,交叉成網的河流,星羅棋布的魚塘,加上點綴其中的片片綠意,猶如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魚塘邊,時不時有滿載著鮮魚的貨車從這裡出發,開往上海、杭州等地。

豐富的水產資源條件,造就了菱湖悠久的淡水水產養殖歷史,全鎮養殖面積達7.5萬畝,近50%的農民以養魚為生。如今,隨著數字化廣泛應用於農業,這裡的水產養殖模式不斷發生著變化。

這不,養了15年魚的菱湖鎮千豐村村民章敏榮,與中國科學院博士、物聯網專家沈杰,看似很難有交集的兩個人,如今因為養魚,聯系越來越頻繁。

數字化、信息化如何賦能漁業?日前,我們走進這座千年漁都,探訪一條魚“出圈”的故事。

一部手機輕鬆養魚

春日的午后,我們到章敏榮的魚塘時,他正在旁邊的小屋內陪3歲的孫女玩耍。

今年51歲的章敏榮,祖祖輩輩都以養魚為生,他承包了40多畝魚塘,相鄰的4個塘內養著近年來熱銷的鱸魚。“換做以前啊,根本沒時間陪孩子玩。”章敏榮抱著孫女笑著說道,“自從裝了傳感器,一部手機就能管住魚塘了。”

說著,章敏榮拿出手機,打開一款名為“慶漁”的手機APP,魚塘內的含氧量、水質、PH值等數據一目了然。“一旦含氧量過低,增氧機可以立即開啟。”章敏榮一點按鍵,不遠處的魚塘內水花四濺,增氧裝置開始運轉起來。

望著眼前的場景,章敏榮感慨萬千。15年來,他每天挑著飼料、穿著套鞋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往返喂食﹔每天夜裡,還要不間斷查看魚塘含氧量,如果缺氧就立刻把水泵搬到塘邊增氧……章敏榮的屋內放著一個鬧鐘,夜裡按時響,提醒他每隔2個小時起來跑一趟魚塘。這個鬧鐘,自2017年章敏榮見到沈杰改用手機“養”魚后,就再也沒有響過。現在,我們看到的鬧鐘已積滿了灰塵。

說起沈杰,章敏榮和鄉親們都習慣稱他為“漁博士”。1980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長的菱湖鎮南雙林村人。深知父輩養魚艱辛,2016年他辭去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一職,回到家鄉成立了慶漁堂公司,並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創新科技,全面驅動傳統漁業的數字革命。

章敏榮至今記得,沈杰給他和近百位養殖戶介紹物聯網、傳感器等這些新鮮詞匯時的場景。“完全顛覆了傳統養魚方式,我們也是將信將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章敏榮在兩個魚塘內安裝了傳感器。也正是這次嘗試,讓他嘗到了物聯網養魚的甜頭。

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物聯網養魚,沈杰的物聯網智慧漁業大數據平台服務范圍以南潯為中心,已輻射至整個長三角地區,覆蓋了近60萬畝的魚塘。

數字漁倉高效匹配

其實,章敏榮感受到的驚喜遠不止於此。

半個月前,根據“慶漁”APP上發布的近段時間鱸魚的均價,他將兩個魚塘內25噸鱸魚賣給了沈杰的公司。章敏榮說,以前通過“二道販子”賣魚,經常出現賺不到錢的情況。如今和沈杰的物聯網平台合作,價格還比市場高出了0.3-0.5元/斤。

章敏榮賣出的鱸魚,不是立即流入市場,而是被運至位於菱湖鎮永福村的“數字生態漁倉”。

在這個140畝的生產基地裡,我們看到幾名分揀員正穿著下水褲,站在塘中熟練地分揀鱸魚,他們已很有經驗,手一掂就可以估出分量。“這是今早從好幾個養殖戶塘中運來的,根據電商要求,分揀出八兩到一斤的鱸魚12.5噸,不夠規格的魚要放到待揀區域。”沈杰告訴我們,在實現智慧養魚后,他和團隊又不斷完善物聯網大數據平台,增加了近一周商品魚市場價格走勢、可售出商品魚市場對比、近3個月苗種投放市場對比等分析數據,並結合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物美超市、永輝超市等供應鏈合作商的採購需求,通過“數字漁倉”對商品魚進行檢測、分揀、暫養優化,從而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幫助漁民賣好魚、賣好價。

正是有了物聯網大數據平台,讓沈杰掌握了上萬農戶的養殖數據,從而高效匹配下游的訂單要求。

這幾天,章敏榮還是會每天打開“慶漁”APP,看看鱸魚的價格趨勢,他的魚塘內還有25噸鱸魚要出售。“以往,賣魚行情要去鎮上問一問,現在可以隨時查看魚價,選擇最佳賣魚時間。”

打造“數字漁村”模式

走進慶漁堂公司,沈杰指著漁業大數據平台監控大屏說:“這是我們正在打造的安吉天荒坪鎮余村、德清下渚湖街道和睦村兩個漁倉,未來,暫存能力將大大提升,可實現更加快速、高效的供應鏈匹配。”

沈杰說,目前養殖戶的經營主體存在小而散問題,南潯擁有水產養殖面積18.9萬畝,他們目前所服務的魚塘有6.5萬畝。為了更好地向養殖戶推廣數字化,實現物聯網模式下的智能化、生態化、規模化生產,他們最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以村為單位,建立起養殖信息多維度實時獲取技術體系與數字化應用服務,打造“數字漁村”。

何為“數字漁村”?沈杰以菱湖鎮費介埭村為例給我們講解。費介埭是菱湖的養魚大村,擁有魚塘6000多畝,在打造“數字漁村”過程中,全村魚塘的智能基礎設施將由村集體出資建設,數字化服務由公司提供,而農戶租下就可實現“拎包”養殖。

“通過這樣的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廣數字化在漁業上的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服務平台的連接,可實現養殖戶、政府部門、產業鏈企業之間數據共享和協同服務。”點開模擬設計好的“數字漁村”大屏,我們看到,該村養殖魚種比例、價格趨勢、商品魚去向、養殖戶相關信息等一目了然。這一系列的數據,將更加科學地指導村庄進行魚種統一規劃以及產銷匹配。沈杰說,他們做過測算,“數字漁村”的打造,不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10萬元以上收入,還將串聯起農資貸款、漁業保險等創新型“客觀信用服務體系”,助力金融賦能農業發展。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