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樹人大學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教育更生動

2021年04月19日13:12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浙江樹人大學“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教育更生動。李智涵攝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可將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具有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雙重功能。為使思政課教學由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過程深化為能力提升、價值認同和信仰堅定的過程,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近日,浙江省高校思政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宋斌教授與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柯進華副教授帶領該校生物工程201班學生走進湖州安吉縣余村,共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課”,身臨其境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浙江樹人大學“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教育更生動。郎姚異攝

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而是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基本內容,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通過融入現場、生成情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出: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永恆的、必要的條件,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自然基礎。青年恩格斯較早地關注到工業生產帶來的污染問題,在《伍珀河谷來信》《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描述了河水污濁、空氣遍布粉塵等問題,指出與資本增殖欣欣向榮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人類生活環境的每況愈下,工人更像工具而逐漸喪失人的活力。他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闡明了自然報復論的經典論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這一基本理論的認識,並將理論認知轉化為實踐自覺,宋斌、柯進華兩位老師精心選擇了安吉縣余村,帶領同學們對比了余村2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共同探尋變化背后的根源。

浙江樹人大學“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教育更生動。郎姚異攝

為增強學習的時效性,兩位老師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相關知識點,通過對余村的前期認識,提煉問題,提前一周向學生發布小組討論題,以問題為導向,讓同學們帶著問題去現場考察,力求獲得知行合一的效果。原本安排的2個小時現場調研一再延時,同學們用了近4小時,圍繞“是什麼強大的力量讓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成為了余村的新標志”“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等問題,觀看村史展覽、與村民交流等方式去尋找答案,並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共識,發表了現場感言。

浙江樹人大學“行走的思政課”,讓黨史教育更生動。李智涵攝

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生實踐,而是師生的互動實踐,也是黨建帶團建的有效路徑。活動現場,兩位老師帶領團員青年一起聆聽了余村變遷的感人故事。兩位老師和團支部一起還開展了黨史知識問答、講黨史故事等活動。(宋斌)

(責編:艾宇韜、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