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海島振興之路 螞蟻島精神歷久彌新

張麗瑋

2021年05月28日13:27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螞蟻島很小,陸域面積不足3平方公裡,在廣袤的海洋裡小得宛若一隻螞蟻﹔螞蟻島卻又很大,老一輩創造的“艱苦創業、敢啃骨頭、勇爭一流”的螞蟻島精神一直在發揚光大,偉大的奮斗精神指引著他們將家鄉建成幸福小島。

走進螞蟻島創業廣場,幾名穿著藍色碎花衣的婦女坐在樹蔭下搓著草繩、織著漁網,向游客講述這座小島曾經的奮斗故事。

一上島,便能看到代表螞蟻島精神的“艱苦創業 敢啃骨頭 勇爭一流”12個字。人民網 張麗瑋攝

建國初期,螞蟻島一窮二白。島民長期靠近洋張網作業方式捕撈,生活很艱苦。

建設海島,缺資金、缺物資,是伸手向國家要,還是靠自己?螞蟻島人民決定自力更生。陸域面積小,他們便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大海,決定發展漁業,向海洋要資源。

1953年7月,鄉黨總支提出要打破亙古以來單一的近洋張網作業方式,到遠洋去捕魚。但是,外海作業需要造大捕船。

島民演示搓草繩的方法。人民網 張麗瑋攝

怎麼辦?為了籌集足夠的買船錢,全島婦女用3個月時間搓了12萬斤草繩。又通過草繩織就草繩網,用來捕海蜇,賺了9600元錢,購買了小島第一艘大捕船,並將其命名為“草繩船”。

繼“草繩船”之后,全島村民自發捐獻450余隻銅火囪,變賣家裡的金銀首飾,兌換來9500元現金,購得另一艘大捕船——“火囪船”。螞蟻島邁出了漁業大發展的腳步。

1955年的賬本,記錄著出海捕魚后島民的收入變化。人民網 張麗瑋攝

當時,依靠出海捕撈,島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在螞蟻島創業紀念室內,還保留著螞蟻島生產合作社社員的收入賬本。從賬本上可以看到,1955年,不少社員一個月能拿到二三十元的收入,這在當時算得上高收入了。

從小船換大船,從合作社船到自家買船出海,螞蟻島上的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李河珠是螞蟻島島民,家裡世代是漁民。今年71歲的的李河珠是螞蟻島變化的見証人,也是受益者。

“現在不一樣啦!靠出海捕魚,兒子一年能賺100多萬元。”搓著草繩的李河珠驕傲地說,家裡的船越換越大,自己也過上了舒心的養老生活。她希望,搓草繩的奮斗故事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螞蟻島居民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都很干淨。人民網 張麗瑋攝

除了島民的生活水平,螞蟻島的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螞蟻山,螞蟻山,螞蟻原是‘癩頭山’。山上是石岩,山下是沙灘。”這句順口溜,曾經是螞蟻島風貌的真實寫照。

如今,走進螞蟻島,道路整潔,綠樹茵茵。曾經的“癩頭山”變成了森林面積1760畝、覆蓋率超70%的“生態綠島”。

近年來,螞蟻島又在舟山全市海島中率先實現全島物業化管理,垃圾分類處理實現常態化運行,先后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等稱號。

揚帆集團東海岸造船廠負責人黃瑞昌感觸頗深:“2018年,公司選擇在螞蟻島建廠。這幾年,螞蟻島變化很大,路上干淨了,環境美了,來的游客也多了起來。”

據統計,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螞蟻島旅游人數達50余萬人次。

螞蟻島日新月異的變化,吸引了不少外地人來此創業,來自安徽的李峰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在朋友的安利下,李峰來到了螞蟻島,開了一家餐飲店。

李峰將螞蟻島精神寫在了自家的“蒙古包”上。人民網 張麗瑋攝

“去年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忙的時候,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同時用餐。”為了最大限度安排好客人就餐,李峰在院子裡安放了兩個“蒙古包”當餐廳。剛開始隻要夫妻二人就夠了,現在招聘了6個人幫忙才忙得過來。

“想要過好日子,就得不怕吃苦、靠自己拼出來。”李峰將“艱苦創業 敢啃骨頭 勇爭一流”12字印在了“蒙古包”上,他說,這是一名新螞蟻島人對螞蟻島精神的認可。

面對一窮二白的生活,螞蟻島人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艱難中奮起,靠雙手和苦干改變命運。“搓草繩”的舊事至今講來仍鮮活而感人,歷久彌新。時代在變,但“艱苦創業 敢啃骨頭 勇爭一流”的螞蟻島精神永不過時。

(責編:張麗瑋、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