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鹿城”答卷

王蕭蕭

2021年06月02日21:06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6月,行走在浙江溫州鹿城區,隨處可見的“志願紅”,為過路行人奉上一杯涼茶,或是義務打掃衛生﹔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派單”服務系統重磅上線﹔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文化活動“不打烊”……閑暇時光更加充實,文明新風日益強勁,這是如今鹿城市民的真切感受。

新時代文明實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自2019年12月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省級試點以來,鹿城區積極學習借鑒全國試點縣市的先進經驗,堅持邊推進、邊總結、邊提升,以“領、帶、融、匯”四字訣,發揮文明實踐組織動員、宣傳教育群眾的優勢,強化志願服務資源整合,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2020年12月,鹿城區正式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掀開了新時代文明高地建設的新篇章。截至目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入駐社會組織、群眾社團等志願服務隊伍375支,登記活動8200多場,受惠群眾達45萬多人次﹔成功培育出“崇軍惠民”、“紅日亭”、旭日亭吳春蓮老師德育課堂等志願服務項目品牌﹔2020年6月試運行上線區志願服務平台,打造數字化文明大腦,實現線上線下服務提供、調配資源、活動組織等,形成了規范有序、穩定長效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發展態勢。

志願服務暖人心

“來來來,天氣熱,喝杯涼茶,清熱解渴,味道不錯的。”在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三樂亭伏茶攤上,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蔣進福手裡端著熱茶,笑呵呵招呼來往市民喝杯茶歇歇腳。

一年365天全年無歇,每天早上4點准時起床,煮茶、備菜、熬粥,不知不覺蔣進福堅守三樂亭伏茶點已有15個年頭。夏天施茶、冬天施粥,讓過路人渴了有口水喝、餓了有碗飯吃,是蔣進福做公益的初心。

蔣進福和三樂亭的志願者為市民准備涼茶。人民網 王蕭蕭攝

40年前,蔣進福的伯伯蔣善元和周圍老人一起建了個簡單的三樂亭伏茶點,每年夏天供應三個月的涼茶。2008年蔣善元去世前,心心念念他的伏茶點后繼無人。為了讓伯伯走得安心,蔣進福放棄了自己的水果生意,主動攬下了燒伏茶的工作,“別人是富二代,我是善二代,從伯伯手裡接過三樂亭之后,越干越有勁。能夠幫助別人,我內心的快樂和滿足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蔣進福的快樂也感染了身邊的人,街坊鄰居、退休老人、大學生甚至是小學生都紛紛加入到志願者的行列當中。目前三樂亭的固定志願者已經有40人,流動志願者多達3萬人,12個學校在三樂亭設立了公益慈善愛心基地。

從80年代街坊鄰居你一毛他幾分湊出茶水錢,到如今,不少市民、企業主自掏腰包捐款捐物,三樂亭的最高金額善款已經高達十幾萬元了。蔣進福感慨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意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成了愛的海洋,讓三樂亭的公益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40年間,三樂亭從最初簡單供應伏茶到熱粥、面條、糯米飯等四時八節各色小吃一應俱全,如今還增加了社區殘疾人和貧困戶幫扶等內容。

像三樂亭這樣的伏茶點在鹿城區並非個例,溫州道德地標紅日亭家喻戶曉,白鹿亭、復興亭、旭日亭……一個個公益組織如同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它們不僅僅是鹿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是溫州民間公益慈善的代名詞,這些公益組織影響推動了溫州民間慈善的蓬勃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投身公益、熱心慈善。

紅日亭、三樂亭等實踐點挂牌成立溫州市急救志願服務基地﹔啟動志願服務聯盟組團進基層活動,白鹿亭實踐點成立了僑聯組織、青少年、退役軍人、應急救援、工會組織、巾幗等6個志願服務站,開啟志願服務組團服務新模式……自去年9月至今,鹿城區志願服務聯盟組團進社區60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20余次,受益群眾達6萬余人次。

智慧禮堂風尚新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5月26日上午,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化禮堂總部傳來了詩歌朗誦聲。

聲樂演員、鹿城區詩歌朗誦協會成員劉玲玲一直在老年大學教老年人朗誦詩歌。今年年初,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文化禮堂落成后,她把授課陣地搬到了這裡。劉玲玲表示:“朗誦班已經成了文化禮堂的‘釘子戶’,隻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好場地和時間,每周三上午就能准時開講。這裡環境好,學習氛圍也很濃厚,每次上課都是座無虛席。”

詩歌朗誦課現場。人民網 王蕭蕭攝

學員潘明勛表示,每周最盼望的事就是來文化禮堂上課,“隻要家裡沒事,我基本上每周都來兩三趟,充充電學習新知識。詩歌朗誦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能糾正我的普通話發音,等我回家后還能教小孫子學拼音。”

作為新時代文化禮堂總部的常客,潘明勛說文化禮堂豐富的活動,給他的老年生活增添了樂趣。除了詩歌朗誦外,體驗非遺文化、讀書看報等都是潘明勛的興趣愛好。

市民之所以能享受到如此豐富的文化盛宴,得益於鹿城區加快推進文化禮堂全域覆蓋。從2013年5月溫州第一家農村文化禮堂在鹿城區山福鎮落成到現在,鹿城區累計建成投用文化禮堂153家,提前兩年實現了村社全覆蓋,年均開展各類活動達5000場次以上。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偉表示:“文化禮堂不以空間大小論成效,要牢牢把握住精神家園的定位,提供豐富優質的文化服務,做到‘門常開、人常在、活動常態’,才能把老百姓真正請進門,以文化人,讓群眾受益。”

如何在文化禮堂全覆蓋的基礎上提質增效,讓更多老百姓參與禮堂活動、支持禮堂發展?近年來,鹿城區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率全市之先建成區級新時代文化禮堂總部。以鹿城區文化禮堂總部等10家文化禮堂為首批試點,鹿城區抓住數字化改革浪潮,高質量高水平打造“智慧文化禮堂”,通過一個數字大屏聯通區文化禮堂總部和152家文化禮堂,由各文化禮堂輪流“做東”,一處文化禮堂舉辦活動,全區其他文化禮堂均可通過視頻連線共同觀看並參與線上互動。今年以來,該區已開展在線直播、精品雲課100多期。

文化禮堂的“智慧”還體現在,通過后台大數據可分析各家文化禮堂的開放情況、活動情況、訪客流量、停留時長、群眾評價等數據,精准掌握群眾的需求和想法,生成“可量化、可評價”的文化禮堂發展指數體系。鹿城區將根據這一發展指數對各家文化禮堂進行評級定星、管理督導,激發各家文化禮堂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點單服務有創新

一邊是有需求的市民急需志願者上門服務,另一邊是志願者不知道去哪裡出把力,針對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鹿城區開發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派單”服務系統,市民在平台上按需“點單”后,社區通過系統后台就能主動派單給附近對口的志願者。

53歲的社區居民李細河對“點派單”服務贊口不絕。他所在的楊府山社區附近沒有大型醫院,出門看病不方便。社區了解到他的需求后,主動通過平台點了義診服務需求,不久后李細河驚喜地發現,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的“隨手做志願”系列活動增加了義診服務項目。李細河感嘆:“我剛跟社區提了需求,立馬志願服務隊就進社區為我免費檢查身體,‘點派單’服務真是太方便了。”

志願者通過“點派單”服務系統接單,上門為老人義剪。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我看到網上的派單‘為老人義剪’的需求,立刻與楊府山社區聯系。作為鹿城區志願服務平台的志願者,能為老人服務我非常高興。”來自溫州市美發美容協會的志願者方小峰把自己比喻為“志願服務外賣小哥”,手機“叮”一聲,“生意”就來了,他收拾好美發工具就能出門做公益去了,“以前做志願服務就是擺個攤位,等有需要的市民找上門。現在有了這個‘點派單’服務系統就不一樣了,精准匹配用戶需求,志願服務也更有針對性。”

這些僅僅只是鹿城區志願服務的縮影。在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攝影、手工、書法……一場場活動接連上陣。如今,隻要在“鹿城區志願服務平台”輕輕一點,便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免費接受對應的培訓。

“自從有了點派單系統平台,邀請專業的志願者更加方便了,能更好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需求與志願服務精准匹配,讓‘有需求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成為社會新風尚。”鹿城區新時代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鹿城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已動員全區154家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序、就近投身各類志願服務。為了更加精准調配線上線下資源、組織活動、為市民提供服務,去年6月,鹿城區上線了區志願服務平台,設置了“我要點服務”“我要做志願”“我要秀文明”等10項服務內容,每個志願者都能夠在平台上打卡接單。

截至今年2月,該平台已入駐志願服務隊伍718支,“點派單”服務系統全面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資源,已上線服務項目28個,涉及教科文衛體醫及技能培訓、理論宣講等8個方面。

一座城市昂揚前行,離不開強大的精神支撐﹔一座城市生生不息,離不開豐潤的文明滋養。走在鹿城區街頭巷尾,人們總能與文明不期而遇。新時代文明實踐已逐步日常化、生活化,潛移默化地引領社會新風尚、匯聚正能量,成為這座溫暖之城最亮麗的底色。

志願服務有隊伍、文化活動有依托、群眾困難有幫扶、“點派單”服務快捷便利……鹿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用自己的文明實踐,標注著社會一點一滴的進步。

(責編:王蕭蕭、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