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煥發時代光彩

杭州:大運河畔有個熱熱鬧鬧的“非遺會客廳”

姜雄

2021年06月11日13:28  來源:杭州日報
 

  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杭州市的蕭山區花邊制作技藝、建德嚴東關五加皮釀酒技藝進入項目名錄,拱墅區農歷二十四節氣(半山立夏習俗)進入擴展項目名錄。前不久,2020年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指數評估指標數據》發布,杭州市非遺保護發展指數評估總得分位居全省第一,是杭州連續第三年榮獲該指數總得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

  拱墅區“傳統工藝工作站”在拱宸橋邊挂牌已經兩年了。在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畔,這一抹熠熠生輝的非遺光芒,不僅照耀著現實世界裡這條著名的翡翠般的河流,更折射出時光長河裡留存下來的精神瑰寶,展現了杭州對“傳統工藝如何在城市發展中振興”的全新探索。 一手牽著傳承人和傳統工藝,一手牽著政府、企業和高校,這個工作站培育和孵化融入當代生活的非遺產品和企業,提升傳統工藝核心技藝,讓非遺煥發奪目的時代光彩。

  多方力量匯融 相聚熱鬧“非遺會客廳”

  走進古色古香的傳統工藝工作站,濃郁的非遺氣息扑面而來。

  竹編、銅雕、古琴、皮雕、剪紙、風箏、油紙傘……大廳裡,全國各地的多彩非遺資源和特色風物正在這裡展示。展銷空間裡,剪紙紋樣的麻布挎包、造型時尚的陶瓷茶杯,精工鏤刻的金屬書簽……隻要喜歡,便可買了帶回家。體驗空間裡,整齊擺放著矮凳和長條桌,游客可以在這裡DIY各種非遺項目。

  既有常態化的展示,又有各種不定期的交流、研討、體驗,偶爾還有發布活動——竭力打造“大運河非遺會客廳”,建設具有特色的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正是這個工作站的目標所在,也是創建浙江省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的一種舉措。

  這個“非遺會客廳”採用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由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設立並指導,由非遺企業和文創公司運營,傳承人入駐,高校專家團隊提供智力支持。政府、企業、高校、傳承人,各司其職,共同發力。

  隨著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西泠印社印泥制作研究中心實踐基地、老開心茶館等十多家單位結成聯盟在這裡匯聚,一個熱熱鬧鬧的“大運河非遺會客廳”漸漸成型。

  “如今,這裡的人氣越來越旺。尤其是晚上,到運河邊散步的游客,會三三兩兩地來到這裡,逛一逛,坐一坐,看一看非遺,有的還會買點喜歡的文創產品,十分愜意。”工作站負責人說。

  再現再造再生 傳統工藝融入當下生活

  “非遺會客廳”的高人氣,得益於大運河的吸引力,更得益於非遺的魅力。在這裡,非遺得到了再現、再造與再生,得到了活態化的呈現。

  這幾年,工作站調研了拱墅區的90余個非遺項目,拜訪了50多位傳承人,拍攝紀錄片2部,照片6萬張。這些成果,都以實物、圖片、視頻等形式向觀眾“再現”古老非遺。

  工作站聯合高校開展了“一河串百藝”創新設計營活動,以天竺筷、青瓷和銅技藝等非遺項目為重點,對產品進行創新設計,並進行落地生產,實現了對非遺的“再造”。

  今年立夏節,工作站又把“半山立夏習俗”搬到運河邊,讓游客親身體驗“稱人”習俗,制作“半山泥貓”,品嘗“烏米飯”。豐富的體驗活動,讓非遺以前所未有的感知方式在市民心中“再生”。

  工作站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前期的摸索,今年工作站明確了構建“三平台四中心”的思路(即傳統工藝產品展示展銷平台,非遺企業、傳承人、專家和設計師交流平台,非遺文創產品發布平台﹔非遺IP研究中心、非遺研學和教育中心、非遺創新轉化研究中心以及工作站聯絡交流中心),有望讓傳統工藝更加融入市場,融入城市,融入當下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工藝工作站是一個以人為核心,以合作共贏為基礎,以產品市場為成果的文化地標。”杭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非遺處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拱墅區傳統工藝工作站在“提升核心技藝、擴大傳承人隊伍、推廣品牌、打通產學研一條龍”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未來,希望能夠以點帶面,以拱墅站作為樣板,在全市范圍內加快推進工作站建設,全面推動杭州傳統工藝振興發展。”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