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杭州臨安與桐廬 臨建高速智慧隧道通了

2021年06月16日09:15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智慧隧道通了!6月15日下午,伴隨著一聲爆破的轟鳴聲,橫跨杭州市臨安區和桐廬縣的伍家塢隧道左洞順利貫通。這是浙江省交通集團臨建高速開展“學黨史、當先鋒、奮戰百天、爭創一流”活動以來貫通的第10座隧道,也是臨建高速以智慧賦能工程建設的重要成果。

學史力行 工程建設有動力

臨建高速北起安徽與浙江兩省交界的千秋關隧道,終點接杭新景高速公路安仁樞紐,總投資約206億元,項目全長約85.5公裡。位於分水江畔的伍家塢隧道恰好處於臨安區與桐廬縣的交界,平均長度約1200米,是一座雙向四車道的長隧道。由於場地少、洞口地質條件較差,項目建設難度大。

為此,臨建高速全面深化挂圖作戰,將施工計劃分解到周,明確指揮部、監理、項目部、各工點班組、工區等五級督導責任人,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有效克服斷層破碎帶、臨江施工環境保護等難題,實現了安全優質高效施工。借助黨建聯合體平台優勢,指揮部協同地方指揮部、項目部主動對接地方政府,最終破解場地少、溝通困難等難題,確保了洞口場地規劃。

為了契合新發展理念,臨建高速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項目採取“弱化人工痕跡、融入自然風貌”的設計理念,盡可能將洞口防護、綠化工程、洞門裝飾及洞口景觀設計有機結合,實現了“零開挖、零外排”。項目堅持“早進洞、晚出洞”的施工原則,降低洞口邊坡及仰坡的開挖高度,保証了山體的穩定,減少了對洞口自然環境的破壞。

伍家塢隧道的貫通,為項目后續橋梁建設打通了運梁通道。而隨著“學黨史、當先鋒、奮戰百天、爭創一流”活動的持續開展,臨建高速將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項目建設的生產力,精准穩妥推進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臨建高速累計完成投資120.81億元,佔批復概算58.51%,累計完成總體形象進度45.65%,其中隧道64.60%。預計今年年底,全線30座隧道將完成貫通任務。

智慧賦能 工程安全有保障

伴隨著智慧建造的不斷開展,臨建高速走出了一條“以科技防范風險,向‘智慧’要效率”的智慧之路,伍家塢隧道也憑借一系列智慧化的應用,被賦予了“智慧隧道”這個新名字。

在伍家塢隧道施工現場,三條安全“防線”正為工人的安全生產提供著實時監控和保障。第一條“防線”設置在通往伍家塢隧道的棧橋上。目前,該棧橋兩端的門禁系統已具備人臉、安全帽佩戴、車牌識別等功能,人員進入時,門禁系統能智能識別工人的安全帽是否佩戴,確認無誤后方可通過。棧橋上還設有風速、車速監測裝置和水位測量儀,數據實時更新。“從工人進入工地的那一刻起,智慧化手段將時時提醒他們做好安全保障措施。”隧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隧道洞口的門禁系統,筑起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第二條“防線”。它能夠精准捕捉進入隧道的人員信息,同步至后台進行系統校核、登記后,員工才准許進入,有效避免了人員混入等管理難題。第三條“防線”則設置在每一位隧道施工人員的安全帽中。與平常的安全帽不同,伍家塢隧道施工人員佩戴的安全帽內置脫帽預警系統。“如果工人在作業過程中把安全帽摘下來,警報就會被觸發。我們隨時都能接到警報提醒,第一時間提醒工人重新佩戴好,以確保安全作業。”伍家塢隧道相關管理人員說。

隧道洞口的監控室中,班組管理人員正目不轉睛地關注著顯示器上的隧道施工實況。借助高精度定位基站、視頻監控系統等一系列智能化設備,即使是在深不可見的隧道深處,管理人員依然可以通過監控屏幕,實時掌握隧道內人員、三臂鑿岩台車等機械的行走軌跡以及施工作業情況,工地質量和安全生產智能化管理正從理想變成了實現。

“根據隧道區域的現場情況,我們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布設一台基站,確保定位網絡覆蓋整個隧道施工區域。當工人佩戴著裝有定位設施的安全帽進入隧道時,基站都可以感應到信號,並上傳到信息工作站,經過軟件處理,分析出這位工人是誰、具體在哪個位置,監控中心的電腦或隧道外的 LED大屏幕上可以同時動態顯示出來,並作好備份。讓監管人員可隨時了解隧道中人員的狀態。”浙江省交通集團臨建指揮部工程處處長助理陳國偉說。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臨建高速還將繼續推動智慧工地延伸至路面施工現場,陸續完成智慧試驗室、智慧交竣工檢測等模塊,直至智慧建造在山區高速全體系成型。(陳靜文、成杰)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