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运故事(71)
张澎萱:亚运颁奖礼仪训练“细到指尖”

“难点就在于对动作细致入微的控制,每一次迈步、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要体现出整体的协调性。”首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全封闭式亚运颁奖礼仪集中训练,张澎萱既感到责任重大,又信心满满。
张澎萱是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一名大三的学生,也是本届杭州亚(残)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之一。
亚运颁奖礼仪志愿者张澎萱。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杭州亚运会将近,来自各个高校的亚运志愿者们历经层层筛选,目前正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最后的集中训练。7月23日至8月21日集训期间,志愿者们每周只有周日半天的休息时间。除了日常的训练和专题讲座外,训练营每晚都会要求队员们以组或场馆为单位进行流线展示,每周六还会进行个人考核,并打出分数。训练的严格程度是张澎萱之前从未想到的。
站姿、体态、表情、手位、转体、行进、动态手势组合、整体流线展示……训练项目一天一天叠加。小到站姿,大到全套流程,在普通观众看来一个不过一分钟的简单颁奖动作,在礼仪志愿者眼中却是细节满满,不容含糊。
一个简单的伸手“请跟我来”动作,手臂要以肩关节为轴向前伸出,指尖要朝前,手臂伸出去展平160至170度,双脚站立小八字,角度要小于15度。张澎萱说,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关乎着颁奖仪式的整体展示。
张澎萱正在集训。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表情管理对于颁奖礼仪志愿者们而言是一大考验。不只是简单的微笑,表情管理还是临时反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训练,当出错时也要面色不改,淡定从容,绝对不能在镜头前透露出紧张、犹豫的神情。经历了几十场颁奖礼仪的预演,张澎萱笑着表示,“面对镜头,我会更加注意规范自己的体态和表情,同时我也非常希望通过我们颁奖礼仪的风采,向所有人展示端庄大气的东方美学。”
力量对于颁奖礼仪而言也很重要。四块奖牌相当于四瓶矿泉水的重量,志愿者们每天都要练习托举矿泉水。台上托举一般需要十五分钟,因此在台下就要练习三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了能够保证上台时的好状态,志愿者的日常训练中还安排了体能、健美操等活动,以锻炼队员们的身体协调性和韵律感。
集中培训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亚运会颁奖礼仪可以细分为嘉宾引领、运动员引领、托盘员3个不同岗位。嘉宾引领岗在张澎萱看来是最困难的,需要预设很多突发情况,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沉着冷静,和“托盘员”现场合作,衔接时间,调整身位。由于配合嘉宾和运动员颁发金牌、银牌和铜牌的时间分布都是不一样的,这都需要队员们相互配合,精准“卡点”。
辛苦的训练过程并没有难倒张澎萱,在她看来,服务亚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在训练中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动作更加的规范、优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本届亚运会更精彩,也向世界展现出我们中国青年的最佳风貌。”张澎萱说。(王丽玮、张乃文)
往期精选:
我的亚运故事(70)|宣学君:亚运会史上首套动态体育图标这样“出炉”
我的亚运故事(68)|周颖:全民健身氛围浓 在运动中迎接亚运
我的亚运故事(66)|应海松 林飞飞:“帆船夫妻”携手助推象山成为“帆船之城”
我的亚运故事(60)|伍佳惠:从专业运动员到亚运会裁判 秉持初心不断前行
我的亚运故事(59)|曹向荣:助残无碍 我的青春不止49.3℃
我的亚运故事(58)|郭锦涌:用“诗情之笔”为杭州亚运会“上色”
我的亚运故事(55)|高尔伟:保障亚运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网“体检师”
我的亚运故事㊺|袁明坤:构筑“无死角”网络安防 为亚运铸起“数字盾牌”
我的亚运故事㊵|娄雨风:巧用“数字化” 为亚运保障工作提质增效
我的亚运故事㉜|陈佳莹:从G20到亚运会 西湖女子巡逻队逐光前行
我的亚运故事㉔|罗欣:从“运动员”到“教练” 为孩子种下“亚运种子”
我的亚运故事⑰|郑红梅:“数字化”+“机械化” “红旗班”高效保障亚运
我的亚运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语小课堂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