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有多美就有多難

人民日報浙江分社記者 顧春

2020年01月17日16:16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提煉內核才能找准定位

用文化包裝村庄

2017年7月,一個年輕女子,揣著夢想來到大陳村。她叫鄭舒陽,炫嘉(北京)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她的實驗項目是:以文創賦予能量,激活鄉村文化,帶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讓鄭舒陽跟汪衍君接上頭的,是給大陳村寫村歌的何蔚萍。何蔚萍曾經是江山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長,在她任上,主持了清漾毛氏宗祠、廿八都古鎮等著名文化景點保護開發。偶然的機會下,她認識了祖籍江山、在北京創業多年的鄭舒陽,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理解讓兩人一拍即合。此時,鄭舒陽正在物色一個村庄,欲通過對鄉村注入文化活力,呈現鄉村產業新場景,加速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現代化的文化消費場景塑造。跟著何蔚萍來到大陳村后,她發現,這裡不僅環境優美,村民具備衛生意識和文明意識,是中國村歌發祥地,有一位很願意做事的村支書。這些都是她所需要的要素。她決定,把大陳作為她鄉村振興試驗的第一站。

鄭舒陽跟汪衍君談起了她的考察心得:村裡每年50多場演出,村民都爭著上台,不讓上去演還紅臉質問。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的就是這種群眾的參與度。很多古村落,為啥產業經濟難發展?就因為沒有人,成了空心村。她擺出了自己的計劃:打造有新生命新業態的美麗鄉村,吸引更多人來大陳村,聽這裡的故事,歌聲,把農副產品帶走。不但要吸引游客來,還要把在外打工的游子吸引回來創業,鄉村振興就不愁不成功。

汪衍君連連點頭。他記得,剛開始號召大家唱村歌,有村民問,我們靠唱歌能賺錢嗎?汪衍君回答,心情愉快,學會鼓掌、微笑,首先唱歌會賺到健康。再下一步,等村歌變成經濟,就能富腦袋也富口袋。“現在看來,這個夢想何嘗不能實現呢?把大陳故事變音樂劇,變成旅游商品,老百姓開開心心把大陳村的鄉村音樂唱出去,那場景多迷人!”

鄭舒陽提出大陳村的“3.0模式”,用一系列文化包裝和策劃打造品牌,用品牌賺錢:農副產品從標准化做起,種一棵菜,土壤,種子,種植,成品,都要有標准,讓消費者看到大陳品牌就信任﹔村歌文化,宗祠演出,美食街……用豐富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城市人來鄉村消費。形式上,採用合作制、股份制、統一經營模式,每個村民都有自己的股份,參與到團隊經營裡。“文創,決定產品是金娃娃是木石頭。”鄭舒陽說。

文創賦能,打造不一樣的大陳。急於再次突破的汪衍君,同鄭舒陽一拍即合。

2017年7月,鄭舒陽帶領文創團隊,來到大陳村。

經濟合作方式,就是所有銷售商品用同一個二維碼收款,10%是鄭舒陽公司的管理費,其他給村民自留。此外,公司再拿出15%股份給村民,公司運營收入大家共同受益。

美好的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實際操作時,鄭舒陽還是遇到種種艱難。

首先是如何與村干部溝通,如何改變村民的觀念。沒有捷徑,隻有用最笨的辦法,帶著團隊走家串戶,一點一滴同村民聊。

剛開始,村民根本不信,他們端著飯碗,在第一個改造的院子門口圍著看。看著看著,部分村民心動了,提出了願意跟著他們一起嘗試。

難題比想象中更多。

缺人是村裡的最大問題。青壯年都出門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連婦女都很少,招工特別難。要讓更多人參與,尤其想把在城裡待慣了的村民拉回來,成為合作伙伴,一起建設鄉村,拿不出幾把刷子,肯定不行。

鄭舒陽的“刷子”之一,是同大陳村民共同成立公司,一起運營,誰參與,誰管理,誰受益。

然而觀念沖突馬上就來,村民不這樣想,他們問,你們帶來多少錢?能讓我們馬上富裕嗎?都希望直接就給發錢。商業理念背離更大,有一回,村裡舉辦商業活動,鄭舒陽堅持,隻要是商業活動就一律得收費,本村村民也一樣。這不是與農村傳統觀念相悖!雙方氣得拍桌子,誰也說服不了誰。

第二天一早,就在鄭舒陽一籌莫展時,發現汪衍君領著一百多位村民,已經把所有道路的收費口准備妥當。“他們來這裡不容易,我們要支持他們。”汪衍君說,同傳統不一樣的,咱們也得嘗試!

困難一個個克服,一步步向前走。大陳的優勢是,政府已經做好基礎改建,公司需要做的,是軟性提升和深層次的文化賦能、農副產品挖掘。

比如,原本村民種黑豆賣黑豆,門口一個小馬扎,攤幾個裝豆的塑料袋就行。現在改成“黑店面”,整個店鋪設計裝修都是暗黑的﹔面店是“大陳見面”﹔紅茶取了“山野之吻”品牌,布置了雅致有趣的品茶室﹔麻餅小哥現做現賣,配合一段順口溜和精巧的手上功夫,常被游客拍視頻上傳,點播率還頗高……

更多細節在一一訂正,連上一輪村子改造時,裸露的幾條落水管,都被用木格子“隱蔽”起來。

人才不斷參與進來,最激勵人心。

越來越多的城市人來考察、合作。江山書院讀書會發起人馮玉明來自北京。初到大陳村,她感覺很振奮:“鄉村振興,閱讀缺位肯定不行。但怎麼把讀書項目引入到社會的末梢?大陳可以做出示范。有人覺得讓農村人都讀書太難了,我卻認為村裡的文脈激發不夠,未來大有潛能。”

她提出了很多新鮮的點子。比如看好在大陳村讀書的體驗感,准備在古建筑辦一場24小時“論語接力”,點子一提出,就招來一片歡呼。古祠明燭,讀書至曉天,這樣的活動很受閱讀社團歡迎,但這樣的策劃和組織能力,隻有大城市來的專業人士才有。

村裡冒出的一批特色小鋪,經營者基本都是外來創業者。

大陳村組織了一次青年創意大賽,請全國各地的大學生、設計師來大陳村看看,同村民結對子共同打造產品。

溫州人鄭瑞忱是個九零后,來大陳開了一個奶茶店。問他為何而來?小伙子沉穩地說,他是一名設計師,開這個奶茶店是為了體會做老板的心態。

平時小鄭發工資讓村民管理,每到周末就自己來村裡看店。他收購農民種植的花果,自己開發新鮮植物泡養生茶,爆款的紅糖奶茶,夏季的奶茶沙冰……他還承包了全街所有店的創意,本土麻糍餅,牛肉醬,年糕,印著宗祠圖案的文創禮品袋等,很多出自他手。

開民宿的徐之燕和祝慶芳,都是出去打工的本村姑娘。因為這裡古建筑保護完好,來拍婚紗照的新人很多。兩人一合計,回來辦起村裡第一家中式婚慶民宿,“宗祠可以舉辦中式婚禮,民宿可以體驗老房子住宿的感覺。民宿起步,很多細節要訂正:燈帶裝哪裡,門口石頭怎麼安放,都是鄭舒陽他們請專業老師一點點來指點。現在訂單絡繹不絕,我們都在考慮項目做成熟后,去外地推廣復制了!”

小村的街上,竟然還有一個時髦的化妝品店,記者很驚訝,誰會來這裡買化妝品呢?鄭舒陽說,這是村裡大多數婦女需要的。過去年輕姑娘會化妝,其他人都不會。現在保潔阿姨干完活,回家就調理皮膚和容貌,心情很愉快!

一場“音樂野行”小型鄉村音樂節在大陳舉行。古建筑圍著的空地上,城市歌手全套設備演奏民謠和搖滾,觀眾既有跟隨而來的粉絲,也有一輩子沒出過村的老太太,同樣跟著節奏微微搖擺。趕來演出的音樂人張嶺覺得感受深刻,因為鄉村音樂的根子來自農民,來自土地,在鄉村有很多靈感。

村民有空,自己會拍村子的美景,這些圖印上了布袋、成明信片、胸針……創意不可復制,產品可復制。點滴參與都可以建設自己的鄉村,村民覺得新奇又有成就感。

對要求街區商鋪統一規劃后統一收銀,再做利潤分配,村民開始完全不理解,覺得自己賺自己的才安全踏實。

但現在村民說,我們也不懂你的那個模式,但我知道我要是不進步,一輩子隻能包幾個粽子,哪能一天賣2000個。賣麻餅的小哥說,一個月能賺幾萬,要不是村裡引人來,這也不可能。

游客量由原來的不足1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25萬人次、2019年的31萬人次。

網購平台已經推出,牛肉醬、臘肉、年糕、土爐子……商品發掘越來越多。村民汪曉玲把從小吃到大的牛肉醬放在微信上賣,客戶都是來旅游時加了微信號的天南地北的游客,每次出爐都一搶而空。

去年,這個《江山如畫》的鄉村振興項目,上了北京文創大賽和《創意中國》節目。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