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有多美就有多難

人民日報浙江分社記者 顧春

2020年01月17日16:16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初步成功后的困惑

鄉村振興課題,沒有固定答案

這場實驗到底成功不成功?還得經濟說話。

在此前,村集體負債,原本都養不起保潔。鄭舒陽公司進來后,用公司化運營村庄,公司承擔了這部分費用。

這樣的情形,其實很多村庄都存在。現在的農村,各種改造猶如大水漫灌,多部門都有專項撥款,但這些必須專款專用。“比如400萬為村裡裝了音響,后續維護費用,還得村裡出。如果不運營沒有收入,村裡負債會越來越多。”

現在,村裡百把萬的債務已經還清,一部分參與早的村民,已經富起來了。

村裡一個避風雨的廊檐下,汪江慶的油炸果攤位非常顯眼。鄰居們笑著說,他原來一個工作沒干滿過兩周,好吃懶做。現在最勤快的就是他了,每天風雨無阻出攤。“現在生活有奔頭了,5元錢一個油炸果,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好幾百個!原來6000一年收入算高了,去年有6萬多。”汪江慶一邊忙碌一邊說:“現在我全部心思在這裡,有空就琢磨什麼口味大家最喜歡,不斷推出新產品。”

但是,鄭舒陽的團隊一直無法盈利。為什麼?造血式自我發展比較慢,一年多來,有很多投資方慕名前來,但對投資沒法下決心。因為這個試驗太新,處於探索中,發展模式,贏利點,很多細節自己還沒想清楚怎麼干,沒有明確的發展模式,很難說服投資人。

這更讓汪衍君和鄭舒陽感受到,本村的事情,隻能發揮本村優勢,依靠本村人才能做好。“村民也漸漸明白,自己不努力先打下基礎,投資不會來。我們帶著村民,去北京參加創意中國大賽,參觀南鑼鼓巷、煙袋斜街、后海這些網紅地學習經驗,看得越多,大家信心越足。”鄭舒陽說。

一切看起來很美,但困難也實實在在存在。

汪衍君說,我有危機感,眼前看著紅火,但是產業再不培養成熟,就會不進則退,就會被超越。

常年有活動,閑置的民居打造成民宿后,來的人在慢慢增多,大陳的名聲也在漸漸傳播。但對各項產業需要的客流來說,這個速度還是顯得太慢。“一鼓作氣,一天天在改變,大伙兒士氣就足,人心就能聚起來。要是承諾遲遲不兌現,村民看不到經濟快速發展,人心還是會散。”鄭舒陽說起這些,不免焦慮。

團隊進來時,已經有一些心思活絡的村民開了店,但商業模式不明確。聽了鄭舒陽他們的介紹,充滿信心投錢改造。但經濟生產中要講究很多細節,比如跟旅行社對接,並沒有良好推進。現在參觀者多了,消費力卻沒有形成。有些村民熬不住了,就把店門關了。要是這樣的情況變多,發展勢頭勢必被遏制。

盡管總體目標一致,但“下一步做什麼”的近期目標,兩人產生了分歧。

“村裡要是沒法給投資方帶來回報,投資方就不會來,覺得我們的模式有問題。但嚴格說,大陳村現在還沒有成熟產業,這得靠我們一手一腳抓緊搭建起來。而且投資人對每一步建設有嚴格要求,這跟村裡鬆鬆垮垮的配合度也會不合拍。所以有些有意向的投資方開始很積極,后面就沒了聯絡。這種情況要完全扭過來,真難!”鄭舒陽苦惱地說,無法形成完整的管理模式、核心團隊、核心業態、跟著一起創業、具備職業精神的鐵杆村民,而她認為這是創業的核心。

這樣的困惑,不止鄭舒陽有。她在北京跟一撥投資古村落的朋友見面,交流下來,對方也在焦慮,投資鄉村項目,調研了半天還是投民宿。民宿投資,費用基本花在裝修上,接下來運營怎麼辦?會不會有錢來?基金使用期限是5年,到點之后怎麼辦?“哎呀,真是都挺難!”

汪衍君也急,他希望盡快進來一筆大資本,助他打造出理想中的村歌晚會,由晚會帶動土特產、小吃的銷路,帶動民宿的入住。但是,投資打造一台晚會不是一個小數目,村歌能不能直接轉為經濟?對此,投資方心裡也沒底。

現在的大陳村,已經具備一定人流量,村民經營小土特產,賣東西已經不是問題。但是,先把基礎產業給做扎實,用打品牌的理念花時間經營?還是主動出擊找資金,打造晚會?鄭舒陽和汪衍君意見不一。

協商后,汪衍君選擇了繼續打造晚會。鄭舒陽很理解,她帶著大陳村的經驗,走向下一個鄉村振興項目。“振興鄉村,必須要了解鄉村。我們團隊這一輪摸爬滾打,心裡有了底。全社會都關注鄉村振興,大多數鄉村的基礎還比不上大陳村。怎麼為它們找准定位,培養內生經濟?我們成功了一部分,整合了大陳村的品牌,引來了人流,建立了文化創意的核心。更好轉換成經濟的道路,則需要繼續探索。”

之后數月,大陳村沉寂了一陣。沒想到,8月18日,一場《你好江山》的晚會推出首演。

圖為《你好江山》演出現場

燈光打在古老的祠堂上成為背景,革命年代的槍林彈雨,音樂、煙霧設計非常專業,真人演出的真情實感吸引著觀眾,一個多小時的演出,絲毫不覺乏味。

這部戲,財政投了1000多萬,投資額出乎意料的低。演員由戲劇演員和本村村民組成,210名演出人員,121名是本村村民。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中槍倒地的一幕令人揪心,表演的就是本村68歲的村民祝振土。你別看,這個活兒可不好干,夏天排練倒地,地面燙得能烙餅﹔初冬演出時倒地,地上又涼冰冰。但老爺子特別有職業精神:“按劇本演,那肯定一動不能動!”

演出再次吸引游客來到大陳,參與過程,也讓大陳村民再次強烈認識到:原來旅游得這麼搞!原來讓村民穿統一特色服裝,很多人不願意,現在主動來問,春夏秋冬分別該怎麼穿,怎麼賣。大家還爽快承認,村裡做的是集體的事,也是大伙兒自己的事。

鄭舒陽來看了戲,她也震撼,沒想到村裡能用這麼低的成本,這麼快打造出一台高質量晚會!這在大城市簡直不可思議。“在老鄉家喝一碗涼茶,跟超市買一罐涼茶,完全不同。這出戲就是那口原汁原味的“涼茶”。不光是為了給旅游者看個新鮮,更是讓大伙兒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兒,江山歷經千年,怎麼變成今天的城市,有了今天的百姓,這裡頭的民俗、鄉愁,才最打動人。”

因為大陳村的種種努力,一撥撥新的文創者來到這裡。

北京的陳一齡願意到大陳來教畫兒,純屬偶然。她的“石畫坊”,目的是啟迪鄉村少兒的智慧。從去年9月來到大陳村,昨天她才剛回北京。每天下午4點后,30多個孩子跟著她和北京來的藝術家們學畫。幾個月下來,她感慨,孩子們的天賦和進步是最大的成就感,但鄉村生活的艱苦,生活的不便和簡陋,做公益的資金來源難以解決,鄉村的單調和孤獨……讓藝術家常年扎根於此,還是很難。要把這裡打造成能源源不斷吸引人才、實現振興的鄉村,要做的事情還是很多。

圖為村裡孩子在學畫

採訪中,幾乎每個來大陳實踐的鄉村振興“理想主義者”都說了同樣的話:我們需要跟當地融為一體,不能打破當地老百姓最純朴的東西,而是要尊重他們,融合進去。鄉村振興沒有一條適合大家發展的道路,大陳在吃勇敢的第一隻螃蟹。”

鼠年的新春即將到來。不知道新的一年,大陳村會怎麼走?是再次創新晚會?還是繼續尋找新的發展道路?現代社會,出現“網紅點”很快,但持續產生吸引力又很難。大陳實踐還將繼續下去,我們的關注,也會繼續下去。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