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亞運故事(71)
張澎萱:亞運頒獎禮儀訓練“細到指尖”

“難點就在於對動作細致入微的控制,每一次邁步、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都要體現出整體的協調性。”首次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全封閉式亞運頒獎禮儀集中訓練,張澎萱既感到責任重大,又信心滿滿。
張澎萱是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專業一名大三的學生,也是本屆杭州亞(殘)運會頒獎禮儀志願者之一。
亞運頒獎禮儀志願者張澎萱。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杭州亞運會將近,來自各個高校的亞運志願者們歷經層層篩選,目前正在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最后的集中訓練。7月23日至8月21日集訓期間,志願者們每周隻有周日半天的休息時間。除了日常的訓練和專題講座外,訓練營每晚都會要求隊員們以組或場館為單位進行流線展示,每周六還會進行個人考核,並打出分數。訓練的嚴格程度是張澎萱之前從未想到的。
站姿、體態、表情、手位、轉體、行進、動態手勢組合、整體流線展示……訓練項目一天一天疊加。小到站姿,大到全套流程,在普通觀眾看來一個不過一分鐘的簡單頒獎動作,在禮儀志願者眼中卻是細節滿滿,不容含糊。
一個簡單的伸手“請跟我來”動作,手臂要以肩關節為軸向前伸出,指尖要朝前,手臂伸出去展平160至170度,雙腳站立小八字,角度要小於15度。張澎萱說,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關乎著頒獎儀式的整體展示。
張澎萱正在集訓。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表情管理對於頒獎禮儀志願者們而言是一大考驗。不只是簡單的微笑,表情管理還是臨時反應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訓練,當出錯時也要面色不改,淡定從容,絕對不能在鏡頭前透露出緊張、猶豫的神情。經歷了幾十場頒獎禮儀的預演,張澎萱笑著表示,“面對鏡頭,我會更加注意規范自己的體態和表情,同時我也非常希望通過我們頒獎禮儀的風採,向所有人展示端庄大氣的東方美學。”
力量對於頒獎禮儀而言也很重要。四塊獎牌相當於四瓶礦泉水的重量,志願者們每天都要練習托舉礦泉水。台上托舉一般需要十五分鐘,因此在台下就要練習三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能夠保証上台時的好狀態,志願者的日常訓練中還安排了體能、健美操等活動,以鍛煉隊員們的身體協調性和韻律感。
集中培訓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亞運會頒獎禮儀可以細分為嘉賓引領、運動員引領、托盤員3個不同崗位。嘉賓引領崗在張澎萱看來是最困難的,需要預設很多突發情況,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沉著冷靜,和“托盤員”現場合作,銜接時間,調整身位。由於配合嘉賓和運動員頒發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時間分布都是不一樣的,這都需要隊員們相互配合,精准“卡點”。
辛苦的訓練過程並沒有難倒張澎萱,在她看來,服務亞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的外在氣質和內在修養在訓練中都得到了提升,並且動作更加的規范、優美。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本屆亞運會更精彩,也向世界展現出我們中國青年的最佳風貌。”張澎萱說。(王麗瑋、張乃文)
往期精選:
我的亞運故事(70)︱宣學君:亞運會史上首套動態體育圖標這樣“出爐”
我的亞運故事(68)︱周穎:全民健身氛圍濃 在運動中迎接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66)︱應海鬆 林飛飛:“帆船夫妻”攜手助推象山成為“帆船之城”
我的亞運故事(60)︱伍佳惠:從專業運動員到亞運會裁判 秉持初心不斷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59)︱曹向榮:助殘無礙 我的青春不止49.3℃
我的亞運故事(58)︱郭錦涌:用“詩情之筆”為杭州亞運會“上色”
我的亞運故事(55)︱高爾偉:保障亞運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網“體檢師”
我的亞運故事㊺︱袁明坤:構筑“無死角”網絡安防 為亞運鑄起“數字盾牌”
我的亞運故事㊵︱婁雨風:巧用“數字化” 為亞運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我的亞運故事㉜︱陳佳瑩:從G20到亞運會 西湖女子巡邏隊逐光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㉔︱羅欣:從“運動員”到“教練” 為孩子種下“亞運種子”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