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我的亞運故事(71)

張澎萱:亞運頒獎禮儀訓練“細到指尖”

2023年08月24日13:10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難點就在於對動作細致入微的控制,每一次邁步、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都要體現出整體的協調性。”首次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全封閉式亞運頒獎禮儀集中訓練,張澎萱既感到責任重大,又信心滿滿。

張澎萱是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專業一名大三的學生,也是本屆杭州亞(殘)運會頒獎禮儀志願者之一。

亞運頒獎禮儀志願者張澎萱。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杭州亞運會將近,來自各個高校的亞運志願者們歷經層層篩選,目前正在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進行最后的集中訓練。7月23日至8月21日集訓期間,志願者們每周隻有周日半天的休息時間。除了日常的訓練和專題講座外,訓練營每晚都會要求隊員們以組或場館為單位進行流線展示,每周六還會進行個人考核,並打出分數。訓練的嚴格程度是張澎萱之前從未想到的。

站姿、體態、表情、手位、轉體、行進、動態手勢組合、整體流線展示……訓練項目一天一天疊加。小到站姿,大到全套流程,在普通觀眾看來一個不過一分鐘的簡單頒獎動作,在禮儀志願者眼中卻是細節滿滿,不容含糊。

一個簡單的伸手“請跟我來”動作,手臂要以肩關節為軸向前伸出,指尖要朝前,手臂伸出去展平160至170度,雙腳站立小八字,角度要小於15度。張澎萱說,每一個細微之處,都關乎著頒獎儀式的整體展示。

張澎萱正在集訓。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表情管理對於頒獎禮儀志願者們而言是一大考驗。不只是簡單的微笑,表情管理還是臨時反應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的訓練,當出錯時也要面色不改,淡定從容,絕對不能在鏡頭前透露出緊張、猶豫的神情。經歷了幾十場頒獎禮儀的預演,張澎萱笑著表示,“面對鏡頭,我會更加注意規范自己的體態和表情,同時我也非常希望通過我們頒獎禮儀的風採,向所有人展示端庄大氣的東方美學。”

力量對於頒獎禮儀而言也很重要。四塊獎牌相當於四瓶礦泉水的重量,志願者們每天都要練習托舉礦泉水。台上托舉一般需要十五分鐘,因此在台下就要練習三十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能夠保証上台時的好狀態,志願者的日常訓練中還安排了體能、健美操等活動,以鍛煉隊員們的身體協調性和韻律感。

集中培訓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亞運會頒獎禮儀可以細分為嘉賓引領、運動員引領、托盤員3個不同崗位。嘉賓引領崗在張澎萱看來是最困難的,需要預設很多突發情況,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沉著冷靜,和“托盤員”現場合作,銜接時間,調整身位。由於配合嘉賓和運動員頒發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時間分布都是不一樣的,這都需要隊員們相互配合,精准“卡點”。

辛苦的訓練過程並沒有難倒張澎萱,在她看來,服務亞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的外在氣質和內在修養在訓練中都得到了提升,並且動作更加的規范、優美。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本屆亞運會更精彩,也向世界展現出我們中國青年的最佳風貌。”張澎萱說。(王麗瑋、張乃文)

往期精選:

我的亞運故事(70)︱宣學君:亞運會史上首套動態體育圖標這樣“出爐”

我的亞運故事(69)︱王麗琴:非遺助力,為杭州亞運“點燈”

我的亞運故事(68)︱周穎:全民健身氛圍濃 在運動中迎接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67)︱彭清林:“跳橋救人小哥”解鎖新身份

我的亞運故事(66)︱應海鬆 林飛飛:“帆船夫妻”攜手助推象山成為“帆船之城”

我的亞運故事(65)︱劉祖瑋:非遺礬塑迎非凡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64)︱梅惠華:全身心投入亞運會競賽事項籌備

我的亞運故事(63)︱王俏璐:鄉村教師為亞運“起舞”

我的亞運故事(62)︱郭琳琅:為杭州亞運會做好金融保障工作

我的亞運故事(61)︱錢詩學:綠茵已就位 靜待選手揮杆角逐

我的亞運故事(60)︱伍佳惠:從專業運動員到亞運會裁判 秉持初心不斷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59)︱曹向榮:助殘無礙 我的青春不止49.3℃

我的亞運故事(58)︱郭錦涌:用“詩情之筆”為杭州亞運會“上色”

我的亞運故事(57)︱陶燾:從“鐵三”運動員到亞運會裁判員

我的亞運故事(56)︱李順根:精雕細刻 喜迎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55)︱高爾偉:保障亞運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網“體檢師”

我的亞運故事(54)︱寧珍:“藝”起迎亞運 全民舞起來

我的亞運故事(53)︱朱哲恆:為運動員日常訓練做好保障

我的亞運故事(52)︱方明:以優質志願服務為亞運添彩

我的亞運故事(51)︱乃萬:用音樂為亞運喝彩

我的亞運故事㊿︱施珍:非遺傳承人以青瓷“邂逅”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㊾︱厲柏海:“敲”出亞運別樣風採

我的亞運故事㊽︱蔡珂:用郵票“書寫”一本亞運史

我的亞運故事㊼︱余鐵城:護航亞運 展杭州大學生風採

我的亞運故事㊻︱林鬆鬆:是機遇也是挑戰 拼盡全力保障住宿

我的亞運故事㊺︱袁明坤:構筑“無死角”網絡安防 為亞運鑄起“數字盾牌”

我的亞運故事㊹︱袁由敏:錢塘“潮涌”匯聚亞運激情

我的亞運故事㊸︱楊潔:杭州亞運會生日花束這樣誕生

我的亞運故事㊷︱鄭凡:以金融力量助力亞運龍舟“千帆競渡”

我的亞運故事㊶︱沈振霖:著手細節 確保亞運比賽順利

我的亞運故事㊵︱婁雨風:巧用“數字化” 為亞運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我的亞運故事㊴︱胡傳剛:用心甄選 全力做好亞運餐飲服務

我的亞運故事㊳︱胡明耀:聽聲辨位 在黑暗中追尋“亞運之光”

我的亞運故事㊲︱呂鋒:歡迎亞運會參賽運動員“回家”

我的亞運故事㊱︱胡彥鎧:來自杭州亞運村建設單位的一封回信

我的亞運故事㉟︱沈國正:為來杭外籍友人提供“最優”網絡保障

我的亞運故事㉞︱楊雲浩:方寸之間,展現“江南憶”風採

我的亞運故事㉝︱漏梁波:“智慧停車”助力亞運期間智能出行

我的亞運故事㉜︱陳佳瑩:從G20到亞運會 西湖女子巡邏隊逐光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㉛︱季敏鈺:用話筒傳遞“亞運好聲音”

我的亞運故事㉚︱毛董萊:“手語姐姐”用雙手為亞運加油

我的亞運故事㉙︱劉品源:從退伍“老兵”到亞運會升旗手

我的亞運故事㉘︱林芳如:“大蓮花”的網絡保障員

我的亞運故事㉗︱錢高潮:“雕”出精彩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㉖︱裴旭東:老場館煥發“新活力”

我的亞運故事㉕︱陳滿良:“水邊書記”護航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㉔︱羅欣:從“運動員”到“教練” 為孩子種下“亞運種子”

我的亞運故事㉓︱張文:亞運“三小隻”誕生記

我的亞運故事㉒︱王一安:讓亞運會志願者培訓用上“黑科技”

我的亞運故事㉑︱周珍:智能場館裡的人工管家

我的亞運故事⑳︱邱峻熙:做好亞運會的“小主人”

我的亞運故事⑲︱易苗軍:全力以赴 確保賽事萬無一失

我的亞運故事⑱︱丁露赟:講述西湖故事 詮釋杭州韻味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⑯︱章俊杰:講述亞運會獎牌“湖山”“誕生記”

我的亞運故事⑮︱徐文斌:用專業守護亞運賽場

我的亞運故事⑭︱程穎:讓亞運聲音傳到世界各地

我的亞運故事⑬︱蔡偉:以刀為筆 刻畫屬於杭州的亞運記憶

我的亞運故事⑫︱李怡文:助力亞運 全力守護平安賽事

我的亞運故事⑪︱朱小煒:讓玉樹孩子赴一場“亞運之約”

我的亞運故事⑩︱王呈鷺:採火使者聚青春之光燃亞運薪火

我的亞運故事⑨︱印詠梅:“武林大媽”技能滿滿迎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⑧︱張雪根:百份報紙“講述”中國百年體育史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我的亞運故事⑥︱沈鑫輝:一磚一瓦筑夢“家門口”的亞運會

我的亞運故事⑤︱王昀:亞運火炬“薪火”背后的故事

我的亞運故事④︱徐小兵:用熱愛支撐起另一段體育人生

我的亞運故事③︱倪飏:護航亞運的“零碳”工程師

我的亞運故事②︱施依露:微笑點亮亞運航班服務窗口

我的亞運故事①︱吳海燕:妙手丹心織就亞運“雲舒霞卷”

(責編:葉賓得、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