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亞運故事(77)
周波:亞殘運會獎牌“桂子”誕生記

“桂花作為市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同時,亞運會和亞殘運會也在丹桂飄香的九、十月召開,到時杭城會滿城飄香,所以我們就採用了桂花這一形態意象。”周波說。
周波是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副教授,也是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獎牌的設計者。
7月14日,在杭州富陽水上運動中心舉行的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倒計時100天主題活動上,杭州亞殘運會獎牌正式發布。獎牌取名為“桂子”,源自描寫杭州的名句“山寺月中尋桂子”,寓含江南意境和浪漫色彩。
杭州亞殘運會獎牌。受訪者供圖
周波介紹,自團隊開始設計獎牌起,前后有正式記錄的出了20多稿,加上各種細節的修繕,共計40稿左右。在梁祝文化中的蝴蝶、梅花、冰裂紋等諸多元素之中,良渚文化的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脫穎而出,以簡潔的形狀特征和深厚的杭城底蘊,獲得了主創團隊專家的一致認可,成為亞殘運會獎牌的主要設計意象。
周波介紹杭州亞殘運會獎牌設計過程。人民網記者 王麗瑋攝
“我們一開始的設計,是桂花簇擁在一起的樣子,非常繁瑣,沒有靈動輕盈的感覺。”周波坦言。
古詩詞中的桂花給了創作團隊很大的啟發。詩人筆下的桂花不是靜態而是動態,一個“落”字洋洋洒洒、栩栩如生。於是,展現一陣風吹過,金桂銀桂從枝頭飄下、洒落在玉璧之上的形態,就形成了獎牌的創作思路。為了更好地體現桂花的錯落有致,團隊也採用了不同的花形設計。花朵高低、疏密、起伏都是不一樣的,有0.1毫米、0.3毫米、0.5毫米高度上的微小差異。
杭州亞殘運會獎牌設計草稿。受訪者供圖
桂花代表西湖文化,玉璧代表良渚文化,束扣上的拱宸橋則代表運河文化。杭州亞殘運會獎牌的設計蘊含著濃厚的杭城詩意、人文情懷和浪漫氣息。
同時,創作團隊為考慮盲人運動員對獎牌的識別效果,按照歷屆慣例,在良渚神人獸面紋樣和亞殘運會會標中間設計了“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金牌(銀牌、銅牌)”的盲文字樣。
周波展示杭州亞殘運會獎牌。受訪者供圖
“殘疾人運動員相較普通運動員而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更多。桂花飄散時漫天飛舞、迎風向上的姿態,其實就象征著殘疾人運動員不畏艱險、努力拼搏的精神。獎牌上的圖案與殘疾人運動員奮斗努力的畫面是非常契合的。”周波說。(王麗瑋、張乃文)
我的亞運故事(76)︱鄔家寧:錯峰建設,保障杭州亞運會順利召開
我的亞運故事(75)︱宋懋璗:從亞殘冠軍到亞運志願者 熱愛未曾離開
我的亞運故事(73)︱殷超:日行2萬步 保障亞運暢通無“堵”
我的亞運故事(70)︱宣學君:亞運會史上首套動態體育圖標這樣“出爐”
我的亞運故事(68)︱周穎:全民健身氛圍濃 在運動中迎接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66)︱應海鬆 林飛飛:“帆船夫妻”攜手助推象山成為“帆船之城”
我的亞運故事(60)︱伍佳惠:從專業運動員到亞運會裁判 秉持初心不斷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59)︱曹向榮:助殘無礙 我的青春不止49.3℃
我的亞運故事(58)︱郭錦涌:用“詩情之筆”為杭州亞運會“上色”
我的亞運故事(55)︱高爾偉:保障亞運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網“體檢師”
我的亞運故事㊺︱袁明坤:構筑“無死角”網絡安防 為亞運鑄起“數字盾牌”
我的亞運故事㊵︱婁雨風:巧用“數字化” 為亞運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我的亞運故事㉜︱陳佳瑩:從G20到亞運會 西湖女子巡邏隊逐光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㉔︱羅欣:從“運動員”到“教練” 為孩子種下“亞運種子”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