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党旗分外红

黄晓华、龚喜燕

2020年07月10日08:43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这里的党旗分外红

红色七月,浙江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特别火。各级党组织纪念建党99周年活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汇聚在这座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庄。

红色是七一村的底色。农业生态园中的观光小火车,一列叫“先锋号”,一列叫“七一号”;党建博览园展陈着该村组织建设的成果,党建广场有座“初心亭”,宣誓台上的党旗雕像鲜艳夺目,基座上标示着村党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至高荣誉。

“这是去年亲戚来拜年时拍的,四世同堂,一共37人。”七一村桂花小区居民何敬娟介绍着客厅的全家福,背景就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真是托党的福。”她的公公何朱林向记者解释选景的用意。何敬娟家是村里首批旧改户,2003年就住上了新房。

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说,当年起这个村名,是因为村里有7个生产队。现在人人羡慕七一村,都说是因为名字起得好。的确,七一村的巨变,离不开党建引领。

全村人的好日子

“哇,好香!”7月6日傍晚,七一村村口的工商街两侧停满车,迎接外来客的是街边10多家东河肉饼店。

“一天做八九百个,端午那天卖了2000多个。”东河媳妇周爱华做了15年肉饼,从最初一天几百元做到如今最多时营收过万元。她说,除了东河肉饼名气大,还因为村子发展得好,客人越来越多。

对七一村曾经的贫困,周爱华刻骨铭心:“刚嫁过来时,进村是坑坑洼洼的机耕路,家里的房子都漏雨。”为了生计,周爱华做过豆腐、卖过箱包,后来跟着婆婆学会做肉饼,还当上了东河肉饼的非遗传承人。

现在,除了开店收入,周爱华夫妇还能坐收每年8万多元房租,每月领4000多元养老金。她将经营多年的“老牌”肉饼店交给女儿。疫情期间,女儿创新“真空包装法”,肉饼可以冷藏两个月,在网上卖得很火。

有人开厂办企业,有人搞物流运输,有人从事现代农业,七一村村民有着义乌人的活络头脑,也不乏吃苦精神,家家过上了好日子,人均年收入从20多年前的3000多元提高到6万元。但七一村能成为周边村民羡慕的“明星村”,家家户户住新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由村里交,“过年费”逐年提高,关键还是靠殷实的集体经济家底,靠村班子栽下的一棵棵“摇钱树”。

7月6日下午,闷热的梅雨天气,七一农业生态园满眼碧荷让人感到些许凉意。园中的水上乐园这天开始营业,来自东阳的徐小英带着孩子在游泳池中戏水。她说来生态园玩过好几趟,每次都有新玩法。数十亩荷塘间,有穿着汉服赏荷的小姑娘,有正在做视频直播的民间艺人,有乘小火车“游览”“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小朋友。

“很多村民有空都会来走走看看,这座生态园大家都有份。”开小火车的村民何侍大是生态园的“大管家”。他说,建生态园是村里的大手笔,占地460亩、投资6000万元,全村每人都占一股。这里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党建特色,因为离“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站不远,设计中增添了不少“一带一路”元素。何侍大介绍,去年生态园接待游客34万人次,营收1100万元,门票收入就有665万元。

谁能想到,20年前负债8.6万元的贫困村,如今集体资产达到7.9亿元,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1500万元。

最末的旧房改造户

“明星村”里有“明星书记”。

当年义乌首个开着“大奔”回村当支书的何德兴,20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为民好书记”、中共十九大代表等荣誉,其事迹成为中央党校的教材。

1997年,40岁出头的何德兴经营托运生意风生水起,但村里的面貌让他揪心。“干一届试试,做好三件事。”何德兴说,他的目标很明确,回村把路修好,把路灯装起来,再做点绿化。“谁知,一干就干了7届。”

最难的是旧村改造,由于土地指标限制,只能分步实施。但村民疑虑重重:好地块还不是被村干部占了?万一停下来,没改的怎么办?

何德兴与村两委成员商量后,拉来一块大石头,放在村里的广场上,以石为证:90%以上的村民住上新房后,村干部再建房;为了杜绝人情关系,采用投标选位的方法分配宅基地。

“每年清明节前后,母亲总会因父亲的事说我几句。”何德兴说,第一批改造启动时,他家也符合条件,父亲很想投标,但儿子当了书记反而失去机会。老人弥留之际,正值第三批新房建成,何德兴骗他:“这次咱家也有份,你出院就能住新房。”何德兴说,前两年母亲也生过一场重病,他心里七上八下,真怕她也留下同样的遗憾。

“群众很纯朴,只要为他们好,他们就会支持你,就会拥护党。”肯吃亏、会干事,让七一村的党员干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放弃生意的何德兴带着村班子全身心投入,像经营企业一样治理村庄。从启动旧村改造,到兴建综合市场,再到建农业生态园、乡贤文创园,村集体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村集体资产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读懂政策、抢抓机遇,七一村的干部们抓发展找到了感觉。依托“义新欧”中欧班列起点优势,他们争取的浙江省“一带一路”青少年研学基地已落地建设;搭乘“望道信仰线”发展红色旅游,每年接待参观考察团四五百批,他们打算把民宿、餐饮也做起来;夜经济最近很热,村里已规划建设美食一条街、夜市烧烤城,这里不仅是周边村庄的集聚中心,还有9600多外来人口。

历经6批次改造,七一村90%以上的村民已住上新房,何德兴和当年立誓最后建房的村干部何仲连、何星际、何侍均终于可以动手起新屋了。重聚在七一广场那块石头前,他们感慨万千。

新意迭出的党建牌

“党员党员,不如农民一条田塍。”这是义乌百姓对一些表现不好、形象不佳的党员的调侃。而在七一村,党员被视为第一身份,群众看得见,党员记在心。

党建广场的公开栏中,全村92名党员的分值赫然在目。12分的总分,不参加组织生活、不遵守党规党纪、不参加社会服务等,都要扣相应的分值。扣到6分,党支部通知提醒;扣到9分,由党支部警示谈话;扣满12分,那就硬碰硬地作为不合格党员处置。

这项受驾驶员管理规定启发而来的党员管理“十二分制”很奏效。村妇联主席方华英介绍,只要有党员活动,别说在家的党员,在外的党员也会千方百计赶回来,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她说起,这项制度刚执行时,有名党员在江苏吴江经商,以为只是形式一下。看到他因缺席党员活动被扣5分时,家人坐不住了,催他回来“将功补过”。

“很多人都觉得党建是虚功。虚功实做,必须有载体。”何德兴关于党建工作的创新来自实践,也经受实践的检验。党员管理“十二分制”已在义乌市等地全面推行,此前推出的“党内约谈”制度更是在全省推广。

去年底,七一村党委又有新动作,首推“两问大家访”制度:一问群众村里最需做的事,二问家里最需帮助解决的事。何恃大提出家门口的排水沟堵了,结果连着水沟的老菜市场拆除重建了;投递员何化新说,新房没编门牌号,收寄快递不方便,村里联系地名办把事办妥了;还有新建小区提出要装天然气,做“三通一平”时燃气管道同步铺进去了……七一村今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就是从634份村民意见中筛选出来的,件件都是群众最期盼的事。

七一村还率先在义乌建立外来建设者联合党支部,吸纳优秀的“新村民”入党。在七一综合市场经营熟食的安徽人江胜平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生活了20来年,将组织关系转到村里有了归属感,也能为第二故乡做点贡献。”他说。

当前,义乌正在实施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将结合七一村“基层党建+美丽乡村+标准化”等实践,制定相应标准,打造义乌样本。何德兴则以中共十九大代表、治村导师的身份,通过数百场讲座将七一村的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

(责编:郭扬、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