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互证 文化寻踪

诗路文化主题书 《兰溪棹歌》首发

叶骏

2020年02月07日08:52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诗路文化主题书 《兰溪棹歌》首发

历时半年多时间,浙江兰溪一群文史工作者访遍兰溪山山水水,翻遍各类文史书籍,对123处诗路人文、75种物产、123位名人、57处民俗典故进行一一考证,全景式展示兰溪诗路风情,细致佐证地方风物志之种种。

春节前,在兰溪市女埠渡渎村枫山故里,兰溪第一部诗路文化主题书《兰溪棹歌——兰溪诗路文化寻踪》首发。

一部难得一见的“诗体史志”

“风生微瀔漾轻波,掠岸渔舟动棹歌。爱煞溪山凝碧处,断云归鸟晚来多。”

“马公滩外少人家,潦净波澄露白沙。秋晚东风顶上望,一江红叶艳于花。”

2018年起,有一本书突然在兰溪文史爱好者中流传开来,然后文学爱好者、文化人士乃至乡贤、教授、学生等等,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以众筹的方式,一年内数次重印,反响热烈。

究竟是一本什么书,让兰溪人如此痴迷?《兰溪棹歌》!

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书名。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七绝《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成为兰溪最早的形象宣传广告语,如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隔千年之后,清代徽商汪启淑(1728—1799)将寓居兰溪两年所创作的100首诗,结集为《兰溪棹歌》印行于市,其中涉及大量的地方风土、人情物态、名胜古迹和轶闻掌故,故被誉为兰溪史上首部“文化诗典”,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诗体史志”。

“棹歌”原是船夫在行船过程中唱的渔歌,因为歌词简短直白、易于传唱,后演化为与水乡有关的诗词,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汪启淑《兰溪棹歌》与朱彝尊《鸳湖棹歌》成为棹歌体的经典之作。

据介绍,汪启淑是安徽歙县人,早年在浙江经营盐业,发家致富。常居杭州,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酷爱藏书、收藏印章。乾隆十八年(1753)秋开始,汪启淑寓居兰溪近两年,日游灵山秀水,夜吟清风明月,走遍兰溪的名山庙观,访遍兰溪的名人胜迹,创作了一大批诗词书画。离开兰溪后,因对兰溪山水念念不忘,遂将《兰溪棹歌》自刻印行。

至于汪启淑怎么会到兰溪,暂时无法确切考证。有说养病的,有说做生意的,有说到民间搜集典籍的,而据“于葺志余成《兰溪棹歌》”来判断,很可能是兰溪官方邀请他来指导修志的。

正如汪启淑的好友、礼部侍郎沈德潜作序所说,《兰溪棹歌》不但歌颂了兰溪“山川之明丽,人物之俊良,民风民俗之淳朴”,还记录了兰溪一些“古迹由兴而废,由废而兴”的兴衰历程,“物产之昔有今无,而昔无今多”的演变过程,以期达到“前人所载缺者补之,伪谬者订正之”弥补志书之不足的目的。

一部众人拾柴的“诗路寻踪”

据考证,《兰溪棹歌》100首诗,计2800个字,加上诗人原注,总共不到一万字,却涉及农业、经济、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方方面面,蔚为大观,让人读之又读,悟之又悟,不忍释卷。

在《兰溪棹歌——兰溪诗路文化寻踪》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大群兰溪文史爱好者的集结,像胡汝明、陈星、徐国平等。他们术业有专攻,各取100首《兰溪棹歌》中之若干,考证、走访、辑思,合力成就“兰溪诗路文化寻踪”。

《兰溪棹歌》中,100首棹歌引出105篇“寻踪”文章,共18万多字、100多张照片,最后还附有一份《兰溪棹歌》涉及史物对照一览表,诗史互证,清晰明白。

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在寻踪版《兰溪棹歌》序言中写道:“因为《兰溪棹歌》,我们知道了范浚慎独斋前的树曾经那么老,城南的吊脚楼曾经那么漂亮,二酉山房的藏书曾经那么多,马鞍徐的酒曾经那么香,兰江边的乌桕树曾经那么红;因为《兰溪棹歌》,我们重新认识了范浚、章枫山、金履祥、胡应麟、赵志皋等一批儒学雅士,结识了爱民如子的知县汪国楠、爱拍马屁的主薄朱恂、充满智慧的知县盛王赞、视生如子的教谕李璧、血战黄湓的大将唐元章等等;因为《兰溪棹歌》,我们了解到兰溪350年前的一些风土民情、名人典故,中秋、寒食、元宵以及六月六等节日兰溪人是怎么过的,包括民间遇旱求雨、遇荒食土、遇难保节等感人的、智慧的、忠孝的故事都一一展现,让我们对兰溪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有了新的考证与认识。”

最早发起《兰溪棹歌》众筹重版的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组织会员利用节假日进行深入调查、考证,广泛发动会员在茶余饭后进行认真研读、交流,并积极撰稿。会长蔡予新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引子,为兰溪旅游全域化推进提供更完备的依据,为兰溪农业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责编:郭扬、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