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症病房内的一份特殊“生日礼”

2020年02月17日17:5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祝姐姐生日快乐!”年轻的护士陈倩倩跑到一位患者床边,给患者“比了个心”。

原本斜靠在病床上的武汉市民陶女士,站起身来,睁大眼镜看着面前的这位声音柔柔的“小黄人”,有些惊讶又惊喜地问:“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

这是2月16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8楼病区10号病房,上演的温馨一幕。

陈倩倩是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的一名护士,90后。昨天(2月16日),是她进入重症病房的第一天。

这个重症病房,自邵逸夫医院在2月15日下午3时正式整建制接管以来,以最快速度接收了64名患者,当天就把整个病区住满了。

许多医护人员都是第一次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接触,却丝毫没有畏惧。

这些穿着黄色隔离服的邵医“小黄人”们,穿梭在64名患者之间,有节奏地分工合作,采集患者信息,测量生命体征……

她们的专业与细心,总让人心里暖暖的。

“感谢浙江医生,这是最特殊的生日礼物”

武汉市民陶女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一直在隔离区等待床位。

2月15日下午,邵逸夫医院正式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8楼病区,陶女士被紧急送往这里。

原本担惊受怕的陶女士住进病房后,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2月16日下午四点,陈倩倩跟其他11位医护人员穿好防护用品后,进入了重症病区。

“没进病房前,内心真的非常忐忑。但进入病房,看到病人后,就没什么担心了,因为跟我们平常工作环境都差不多。”第一次跟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的陈倩倩说。

在护士站查看患者病例信息时,陈倩倩发现,陶女士电子病例的右上角,出现一个蛋糕样的图像,然后仔细一看信息,发现当天刚好是陶女士生日。

在场的邵逸夫医院的护士们都很想给陶女士一点祝福,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礼物。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陈倩倩跑到一位患者床边,给患者“比了个心”的祝福。

“这是我上班的第一天,觉得和你很有缘分。希望你能早日康复,早点回家!”

“你们真的太细心了,在疫情期间,能够得到你们的关心,我真的特别感谢,心里真的温暖、踏实!”陶女士激动地一直在说谢谢。

她说,这是她过得最有意义的生日,让她温暖极了。

感动,是相互的。在病房,当很多患者听说是来的是浙江的医疗队时,他们脸上焦虑的情绪缓和了。

病区里有一对夫妻,患病已经好些天。

“我们的心情也很烦恼。浙江医生和护士都很有耐心。虽然听不懂我们的方言,但是会一遍遍问,她们还是都是孩子啊,将心比心,能做到这样真不容易!”这位丈夫说。

“这里的医生,让我更加相信,疫情很快就会结束。”陶女士接着说。

“他们特别有亲和力,很有耐心”

姚芳芳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这两天,她负责跟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对接,帮他们熟悉信息系统、医院病区环境、医嘱流程等工作。

在跟浙江医护人员相处两天来,她很是赞许。

“我很喜欢浙江的医护人员,她们特别有亲和力。”姚芳芳说,自己大学期间很多同学都来自浙江,见到来自浙江的医护人员,她感到非常亲切。

在病房里,很多老人都用武汉话讲话,姚芳芳怕浙江医护人员听不懂,总会对他们大声说“说普通话撒。”

“我有时候就大嗓门,脾气有点暴躁,但她们真的很温柔,很有耐心。”姚芳芳说,还自嘲了几句。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姚芳芳跟家人分开居住,她在医院旁边租了个房子,每天走路来上班。

她对陈倩倩说,2月初的时候,医院的门诊大厅人流量非常大,排队的患者一直排到门外。而现在,门诊的人流量明显少了很多。

“说明武汉在好转,我看到了希望。”姚芳芳说,这是全国各地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的结果。

94岁老奶奶朝他们竖起大拇指

记者了解到,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8楼病区,邵逸夫医院援鄂团队自2月15日正式整建制接管以来,当天收治了64例重型患者。其中,3例危重型;2例有危重型发展可能的重型患者,其中一例是肾衰病人,一例位肾移植术后病人;其余的都是病情较轻的重症患者。

经过不到48小时的救治,3例危重型患者趋于平稳,2例有基础疾病的重型患者病情控制平稳,有明显好转。

感染新冠肺炎,许多患者存在焦虑、着急的问题。有的患者希望医生能马上看CT片,有的患者隔一会儿就希望能测测体温。

一旦有诉求,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去处理,尽快满足患者的需要。”

当天值班医生、邵逸夫医院麻醉医师陈钢说,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纪最大的94岁的老太太,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观察、救治,生命体征平稳。

“老太太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陈钢说。(张丽玮、王家铃、李文芳)

(责编:张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