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难 召必来 呼必应 战必胜

嘉兴:3.6万红船健康卫士战“疫”记

2020年03月10日14:0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写在前面的话:3月2日,浙江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二级,距离1月23日全省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正好整40天。在一级响应的40天时间里,嘉兴到底经历了什么?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又彰显了怎样的精气神?防疫和复工的背后,其实都是一道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考题,嘉兴怎样交答卷?

I ¢DA I    _20200131185312.jpg

己亥末,庚子春,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节点。

随着一个叫“新型冠状肺炎”的潘多拉之盒被打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按下了“启动键”。

越是风急浪骤,越需挺起城市精神脊梁。

“国有难,我们必须马上进入‘战时’状态!”本该阖家团圆的除夕清晨,嘉兴市传染病疾病诊治定点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一场特别的动员大会吹响了本次战“疫”的集结号。

“敬佑生命,医者天职;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向病毒宣战!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战!”

“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

从临床一线到后勤保障、从定点救治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从疾控实验室到高速、社区卡点,嘉兴36000名红船旁健康卫士面对疫情挺身而出。一句句发自肺腑、划破长空的“守卫宣言”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被付诸行动。“最美逆行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以“国有难、召必来、呼必应、战必胜”的决心扛起战“疫”战旗,这座城市的精神脊梁,已在疫情之中巍然屹立。

IMG_9301.JPG.JPG

援鄂“嘉军”:不破楼兰终不还

驰援,为魔鬼点燃灭顶之火,为急危病人送去生命之光,为冰冷之夜播撒下春天的希望。

徐少毅、蔡哲清、陶峰、范一平……先后五批共计104名来自嘉兴的“白衣战士”千里奔袭,为“狼烟四起”的无助之城送去“阿拉灯神丁”。

自武汉封城以来,援鄂“嘉军”的队员们已在这里连续奋战了40多个日夜,近1000个小时的坚守。从闻令而动紧急出征到同心戮力共战“疫”情,从主动请缨踊跃参战到军民团结共克时艰,在布满雾气的护目镜下,在与死神胶着的“滚滚狼烟”中,他们一鼓作气,与不同战场上的战友们一起运筹帷幄、步调一致、奋勇向前。无论多忙、多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始终坚守,这是使命更是责任。

WechatIMG3641.jpeg

电视里、网络上、杂志上,当人们都在赞叹这些驰援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奔赴前线的英勇与无畏时,援鄂“嘉军”却始终将注意力放在救治病患身上。也正是这无数个或艰难或感动或温情的“日常”瞬间,为援鄂“嘉军”注入了无穷的战斗力——

“我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舱后的前三天,因为宿便排不出,我的身体特别难受。幸好,有位护士每天为我做物理按摩,帮我进行心理疏导,这难题终于解决了。经多方打听,她叫汪香远,来自嘉兴市中医医院。她用专业的技术和默默无闻的真挚大爱融化了我们满腹的委屈,是这个时代的‘最美逆行者’!”近日,一封来自武汉市黄陂区方舱医院患者的感谢信在网上热传,让大家记住了汪远香这个名字。杏林仁心,香远益清。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夸赞,汪远香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患者能健康,我比什么都高兴。”

I ¢DA I    _20200201131106.jpg

得知需要从黄陂区方舱医院“转战”至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武汉江夏区日海放舱医院时,嘉兴市第二医院内科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张学萍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个每日要把被子叠成豆腐干状的小哥哥晚上会不会再吐,是那个担心5岁孙子的“E5”阿姨心理状态好一些没;为了给一名体重170多斤的重症患者解大便,驰援武汉肺科医院的嘉兴市中医医院ICU护理主管护师董银燕和同事使劲了全力给他放置便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她们能清楚感觉到额头的汗水顺着头发丝往下淌……

人称“嘉兴F4”的四位医生合影,左二为范一平.jpg

托尔泰斯在《苦难的历程》中如此描述人们从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辛过程——“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在此时,身处湖北一线的援鄂“嘉军”又何尝不是如此。104名援鄂“嘉军”,在荆楚大地上,用无疆大爱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疫”誓言。

“疫”线先锋:立根原在破岩中

WechatIMG3143.jpeg

厚厚的防护服,包裹着一个清瘦高挑的身躯。病床旁边,张齐上身微微前倾,屏住呼吸,认真辨别听诊器中传来的声音,任凭汗水在防护服内流淌。

张齐是嘉兴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也是嘉兴市第一医院专家组组长、大内科主任。

做好全市“新冠肺炎”的会诊和指导,召开例会、汇总医疗信息,讨论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督导防控、对隔离病房医生开展培训……自1月15日医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她没有下过“战场”。

I ¢DA I    _202001311745032.jpg

面对每一例患者,无论是检查、确诊还是治疗,张齐都要做到“细之又细”。“有一位患者,核酸检测连续呈阴性,但肺部影像学改变符合‘新冠肺炎’特征,且有接触史。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排查,不能单靠核酸检测结果就贸然让他出院。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负责,更是对群众负责。”在张齐看来,个人的辛劳不值一提,“打仗哪有喊累的功夫。”

与病魔的这场较量,“时间”是战疫一线最重要的工具;“速度”是创造奇迹的重要法宝;“专业”是打倒病魔的最快利剑。嘉兴市第一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1月21日中午11时接到通知增设隔离病房通知到全员就位,再到接收第一位疑似患者,只用了短短2个小时。短短一周内,他们完成了对8号楼、9号楼其他传染病患者的安全转移,并以每天新开1个隔离病区的“嘉速度”为隔离患者腾挪足够空间。原本只有一个的24小时发热门诊从被“火速”扩容到5个,发热病人接诊能力从日均50余人次扩容到了日均最高280余人次。

WechatIMG3492.jpeg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大疫当前,身披银色铠甲的“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我参与过非典、甲流、禽流感重症救治工作,是‘四朝元老’了,应对疫情,我有经验。风险高的活,还是我来吧!”身为嘉兴市第一医院结核病区和感染门诊护士长的54岁老党员许金美,永远都把年轻同事护在身后,即便自己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

I ¢DA I    _20200130111420.jpg

老将冲锋,后生可畏。李梦秋是平湖市中医院的一名外科护士,原本准备在2月15日与丈夫举办婚礼。疫情来临,她放弃了已精心准备了半年多的婚礼,投身战“疫”一线。海宁市中心医院,四位“临时妈妈”24小时轮流照顾一对因父母确诊新冠肺炎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这样的“疫”线先锋不仅活跃在嘉兴6家定点救治医院和13家后备医院里,也同样活跃在全市27个发热门诊、35个市级医学隔离病区和502间市级医学隔离观察病房里。他们中,有很多是90后。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成为这座城市的脊梁,成为国家的骄傲和希望。

I ¢DA I    _20200130125427.jpg

防护服、护目镜不透气,口罩磨红了脸颊,汗水浸透了衣背,这群“疫”线先锋在与病魔较量的火线上孕育出了希望的光芒——从2月6日嘉兴首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到3月9日全市出院患者人数达到43例,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他们的眼睛是璀璨的星光,照亮了黑暗无边的夜空。”一位病人这样评价。

防控护卫:衣带渐宽终不悔

WechatIMG1813.jpeg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需要各方防控力量的共同助力。这场战“疫”中,千千万万的嘉兴疾控人、血站人、急救医疗队、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们凝聚成了嘉兴史上最强的“防控护卫队”。

IMG_9300.JPG.JPG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4、5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洗手、戴口罩和帽子、穿防护服以及戴护目镜、面罩、手套、鞋套……光是穿脱一次防护服,就需要花费近半个小时。这是嘉兴市疾控中心微检科副科长燕勇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常态”。

“只要出现一例疑似病例,流调队就需要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准确给出密切接触者名单,由消杀队对患者住所进行终末消毒,实验室要负责两次核酸检测工作。只有防的工作做到位,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患者的增量。”中心传防科科长富小飞说,疫情暴发以来,疾控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回不了家,困了桌上趴一会,饿了啃一口面包,不少工作人员体重减得厉害。

 2  O  E  .jpg

疫情如军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桌一椅、一针一管、一饭一汤、一寸一地、一门一关卡,各家医院的后勤筑起了坚固的阵地堡垒;在与病毒“共舞”的日夜里,各家医院院感科的医务工作者身兼教官和督军,死守保护前方战友的安全,“你们保护病人,我们保护你们”;各家医院的医技科室团队坚实扛起“战备连”的职责,在药学、超声、健康管理中心等地,倾力支援一线、助力复工复产……晨光微熙里,是他们,让被疫情笼罩的寒夜里有了希望的温暖。

1.jpg

他们,以人民之名,点亮了患者生命之灯;他们,以国家之名,唱响了护佑生命的大爱之歌。透过他们的身影,我们看到的是“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个让人感到明媚而温暖、美丽而朝气的春天就在前方。(潘程程、谢震宇)

(责编:张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